
指佛的舌頭。據說佛舌廣而長,覆面至發際,故名。《大智度論》卷八:“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髮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 宋 蘇轼 《贈東林總長老》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清 趙翼 《大石佛歌》:“斯特 維摩 寓言耳,廣長舌豈論尋尺。”後用以喻能言善辯。 宋 朱熹 《後洞山口晚賦》詩:“從教廣長舌,莫盡此時心。” 清 黃遵憲 《紀事》詩:“登場一酒胡,運轉廣長舌。” 茅盾 《虹》一:“但兩性問題這名詞,在這位廣長舌的參政權的熱心家耳朵中,大概還是很生疏。”
“廣長舌”是一個源自佛教典籍的詞語,具有宗教與文學的雙重内涵。以下為詳細解釋:
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指佛陀的舌頭形态廣而長,可覆蓋面部至發際。這一特征被視為佛陀不說妄語的象征,體現其言語的真實性與神聖性(、)。《大智度論》記載,佛陀曾展示廣長舌以證明自己未曾撒謊。
宗教象征意義
佛教中以此舌相強調“言語清淨”,如宋代蘇轼在《贈東林總長老》中寫道:“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将自然之聲與佛語相類比()。
能言善辯的比喻
後世文人借用此詞形容人擅長辯論或文辭,如清代趙翼在《大石佛歌》中以“廣長舌豈論尋尺”贊頌口才出衆者()。
對多言者的隱喻
部分文獻中,“廣長舌”也被用來暗指愛說閑話、搬弄是非之人,如《贈蒼雪》詩中“廣舌演四部”的注解提及《華嚴經》中菩薩“廣長舌現無量音”,暗示言語的複雜性(、)。
建議進一步查閱《大智度論》及蘇轼、趙翼相關詩詞,了解具體用例(參考、3)。
《廣長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說話喜歡插嘴、愛多嘴、好管閑事。
《廣長舌》可拆分為「廣」、「長」、「舌」三個部首。它的筆畫分别是5畫、8畫、6畫。
《廣長舌》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講究禮儀的文化。古時候,人們在公共場合說話時,都講究適度和謹慎,不輕易插嘴,不愛多嘴。而那些喜歡插嘴、好多事的人則被稱為「廣長舌」。
《廣長舌》的繁體寫法為「廣長舌」。
在古代,「廣長舌」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是「廣長舌」。
她總是喜歡插嘴,别人說什麼她都要管閑事,真是個典型的廣長舌。
廣泛、眼淚長流、言而有信。
多嘴、愛管閑事。
謹慎、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