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徒顯的意思、名不徒顯的詳細解釋
名不徒顯的解釋
徒:空;顯:顯露。名望不會輕易得來。
例句:
《呂氏春秋·期賢》:“凡國不徒安,名不徒顯,必得賢士。”
詞語分解
- 名的解釋 名 í 人或事物的稱謂:名字。名氏。名姓。名義。名分(坣 )。名堂。名落孫山。名存實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做某事時用來作依據的稱號:這些人以“辦學”為名,行騙錢之實。 叫出,說出
- 顯的解釋 顯 (顯) ǎ 露在外面容易看出來:明顯。顯著。顯學(著名的學說或學派)。 表現,露出:顯露。顯示。顯山露水(喻顯示自己,引人注目)。 舊時稱有權勢的或有名聲地位的:顯貴。顯赫。顯要。 敬辭,稱先人:
網絡擴展解釋
“名不徒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míng bù tú xiǎn
- 字面含義:名望不會憑空顯露或輕易獲得。
- 深層含義:強調聲譽需通過實際努力或成就積累,而非偶然或虛名。
二、字詞分解
- 名:指名聲、名望。
- 徒:意為“空”“憑空”。
- 顯:顯露、顯現。
整體可理解為“名望不會無端産生”。
三、用法與語境
- 詞性:中性成語,無明确褒貶色彩。
- 適用場景:常用于強調成就與名聲的因果關系,如勸誡他人踏實積累,或分析社會現象。
- 示例:
“他常告誡弟子,名不徒顯,須以德才立身。”
四、相關對比
- 近義:實至名歸、名不虛傳
- 反義:徒有虛名、名不副實(如提到的“徒擁其名”)
五、總結
該成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名實相副”的重視。盡管搜索結果中未提及具體出處,但多個來源對其含義解釋一緻,說明其含義已被廣泛接受。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近義詞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名不徒顯
《名不徒顯》這個成語意指人的名聲是有道理、有基礎的,不是空洞而虛無的。它強調了名聲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成語《名不徒顯》共有9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土、彳、巛、木、氵、王、缶、虍,總計23個筆畫。
來源:成語《名不徒顯》的出處可追溯到古代的《禮記·大同篇》。篇中有一段記載說:“名不徒顯,德不徒聞。”意為名聲需要基于實際的德行才能顯現出來。
繁體字:《名不徒顯》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将《名不徒顯》寫作「名有所實,德有所行」,用的是繁體字。
例句:
1. 他的知識才華确實非凡,名不徒顯。
2. 年輕人如果想要名聲不徒顯,就要努力創造更多的成就。
組詞:名聲、徒顯
近義詞:名實相符、有聲有色
反義詞:名不見經傳、名存實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