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松花餅 ”。以松花粉和蜜做的餅。 宋 林洪 《山家清供·松黃餅》:“﹝ 陳介 ﹞以松黃餅供酒……春末,取松花黃和煉熟蜜勻,作如古龍涎餅狀,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壯顔益志。”《金6*瓶6*梅詞話》第三九回:“ 李銘 、 吳惠 兩箇拿着兩箇盒子,跪下揭開,都是頂皮餅、松花餅、白糖、萬壽糕、玫瑰搽穰捲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松黃餅漢語 快速查詢。
松黃餅是一種以松花粉和蜂蜜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傳統食品,又稱“松花餅”。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别稱
松黃餅是古代一種用松樹花粉(松花黃)混合蜂蜜制作的餅狀食品,在宋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因其原料特性,也被稱為“松花餅”,兩者為同一食物的不同稱謂。
曆史淵源與記載
據宋人林洪《山家清供》記載,松黃餅曾是文人雅士的佐酒佳品,制作時将松花粉與煉熟的蜂蜜調和,塑成類似“古龍涎餅”的形狀,兼具清香甘甜的口感和養生功效。明代《金瓶梅詞話》中也提及松花餅作為宴席點心,可見其流傳廣泛。
制作方法與特點
制作需在春末采集松花黃,與蜂蜜充分混合後制成餅狀。成品不僅風味獨特,還被認為具有“壯顔益志”的保健作用。李時珍《本草綱目》提到松花可潤心肺、益氣,這可能與古人對松黃餅功效的認知相關。
文化意義
松黃餅體現了古代“山家清供”飲食文化,即将自然食材與雅趣結合,常用于文人聚會或節慶場合,兼具飲食與養生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制作工藝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山家清供》等古籍原文或相關飲食文化研究。
《松黃餅》是一個中文詞語,它指的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面點。通常被做成圓形或扁圓形,外側呈金黃色,内部酥軟松散。這種面點的制作過程需要特定的面粉、水和發酵劑,制作出來的餅體松軟香脆。
《松黃餅》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米。它的筆畫數為11畫。
《松黃餅》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統烹饪文化。松黃餅的制作工藝與南方一帶的糕點文化有關,被廣泛地制作和食用。同時,松黃餅的名稱也融合了一些與黃色相關的特點,因為金黃色是這種餅的外觀顔色。
至于繁體字形,松黃餅的繁體寫法為「鬆黃餅」。
在古代,松黃餅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通常寫作「松黃餠」,其中「餠」為古代對此類食品的稱呼。
1.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塊松黃餅,口感非常美味。
2. 這家糕點店的松黃餅是我最喜歡的點心之一。
3. 姥姥經常給我做松黃餅,它是我童年的記憶。
組詞:餅類、面點、黃色食品
近義詞:千層餅、酥皮小餅
反義詞:硬餅、裹粉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