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策檄的意思、策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策檄的解释

策文檄文的统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詔命策檄,生於《书》者也;序述论议,生於《易》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策檄"是一个组合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两种重要官方文书类型:"策"与"檄"。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应用场景,合称则泛指官方发布的政令、文告或声讨文书。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策:

    • 本义:指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任免官员或策试选拔人才(如科举考试中的策问)时所用的文书。其内容多为政论、治国方略或具体指令。
    • 引申义:泛指谋略、计策,后特指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政论文章或官方决策文件。
    • 权威来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策"为"马箠也",后引申为简牍文书(因古代文书刻于竹简)。清代段玉裁注指出"策"用于"谋略"义时,与"册"通假,指编简成册的文书 。
  2. 檄:

    • 本义: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或晓谕的军事文书。多用于宣战、讨伐逆贼或通告重大军情,强调声威与时效性。
    • 文体特征:内容激昂,注重渲染正义性,以震慑敌人、鼓舞己方士气。
    • 权威来源: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檄移》定义:"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指出檄文需公开明晰、义正辞严 。

二、"策檄"的合用与功能

"策檄"并称时,涵盖以下核心含义:

  1. 官方文书的统称:

    泛指国家或军政机构发布的正式文件,包括政令、任免书(策)与讨伐令、通告(檄)。

  2. 政治与军事的结合:

    "策"侧重治国方略与行政指令,"檄"侧重军事动员与舆论宣传,合称体现古代"文武之道"的治理逻辑。

  3. 权威性与强制性:

    二者均代表官方意志,具有法律或军事约束力,要求受众严格执行或响应。


三、历史演变与文献例证


四、学术参考文献

  1. 古代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注释本)
    • 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现代研究:
    •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详析"策""檄"文体源流。
    •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论证书体功能与社会影响 。

通过以上分析,"策檄"作为古代行政与军事文书的代表,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运作机制,其定义与演变在权威辞书及史学、文学研究中均有明确界定。

网络扩展解释

“策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策檄(cè xí):指“策文”和“檄文”的统称,是古代两种官方文书的合称。


来源与背景

  1.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
    意为古代文体源自儒家经典,其中“策檄”类文书与《尚书》关联密切。

  2. 功能区分

    • 策:侧重策略、政令,如科举考试的“策问”或帝王诏令。
    • 檄:侧重声讨、动员,如《讨武曌檄》等著名檄文。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策檄”一词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描述古代公文类型或文体分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檄文名篇),可参考《昭明文选》或《古文观止》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薆薱板对北郭十友比至参场蚕丝漕闱产业政策酬奉绸缪束薪存访当名叨贪儿拜符经赋秘杆棒膏火自煎鲠恋广秀寒暍合作荒茫恢办奸蠧杰观九寨沟虮子空便夸克辣丁文列卿留客颅骨梅溪媒子摹画南雅培户剽剥飘风暴雨欠爽衾衽鹊门群蚁溃堤然除任情弱蒂撒津桑梓礼搧箱闪些儿侍臣师姑草世僞他每天干恬雅亭立威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