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 around;far and near;in all directions] 周圍,各處
從高塔上目光掃視着四面八方
周圍各處;各個方面。《水浒傳》第八十回:“原來 梁山泊 自古四面八方茫茫蕩蕩,都是蘆葦野水。”《三國演義》第三九回:“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這純白的影子在海水裡動搖,仿佛全體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 瑪拉沁夫 《花的草原》:“牧民們扶老攜幼,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向會場聚來。”
“四面八方”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ì miàn bā fāng,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查看相關搜索來源。
《四面八方》是一個中文成語,意思指的是四個方向(東、西、南、北)和四個角度(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表示無論從哪個方向或角度來看,都是沒有遺漏的,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況。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亻”和“方”,其中“亻”是偏旁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意思;“方”是聲旁部首,常用于表示與方向、地點相關的意義。
根據筆畫順序,這個成語的拼音寫法是“si mian ba fang”,它一共有12個筆畫,其中“四”有5個筆畫,“面”有9個筆畫,“八”有2個筆畫,“方”有4個筆畫。
《四面八方》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出自《詩經·小雅·車轄》:“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四方有翰,八埏同符。”形容當時的國家政權高度統一,并且可以控制全國各個方向。
在繁體中文中,四個字的寫法與簡體中文基本相同,隻是字形上有些許變化。例如,“四”字的左邊會多出一個橫置的豎筆,而“方”字的上方有個承字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都采用了象形或指事的形式,不同于現代的文字表達方式。例如,“四”字寫作“囗一目”,意思是四個口罩,表示四個方向;“方”字的古代寫法是“又口”,表示一個人站在一個方向上。
這個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表示周圍環境廣闊,事物琳琅滿目的情況。例如,“到了遊樂園,四面八方都是人,熱鬧非凡!”
一些與《四面八方》相關的組詞有:“四面楚歌”、“八方風雨”等。近義詞包括“東南西北”、“八方來風”,反義詞則可以是“狹隘”、“有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