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ndler of miscellaneous affairs] 指会馆等团体中负责管理钱财或杂物的人
(1).古代负责农事的官员。《左传·昭公十七年》:“鶻鳩氏,司事也。” 杜预 注:“鶻鳩,鶻鵰也。春来冬去,故为司事。”《国语·周语上》:“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动,王其祗祓,监农不易。” 韦昭 注:“司事,主农事也。”
(2).犹有司。主管官吏。《国语·周语中》:“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於 周 ,承王命以为过宾於 陈 ,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3).指官署中低级吏员或公所、会馆等团体中管理帐目或杂务的人员。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不满月,而贡局司事忽裁十有五人,余系友中之友,遂亦散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这个人是督扦的司事,姓 文 ,表字 述农 , 上海 人氏。” 王统照 《旗手》:“即时有一张墨笔写的小布告从司事手中贴到布告牌上去。”
(4).办事;供职。《廿载繁华梦》第二回:“他在店子里司事,为人忠厚至诚,却是一个市廛班首。”
“司事”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各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古代职官相关
二、基层事务管理 3.低级吏员/团体管理者:清代以来多指官署中的基层办事人员,或会馆、公所等民间团体中管理账目、杂务者。例如《浮生六记》提到“贡局司事”即此类职务。
三、行为动词 4.办事、供职:作动词时表示处理事务或担任职务,如“司事于某机构”。
语言演变特点
该词从周代官职演变为明清民间事务管理者,体现了语义从专指官职到泛化基层管理的变迁。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传统组织场景。
司事(sī sh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司”为部首,也是一个独立字,读音为sī,意为掌管、执掌;“事”为另一个独立字,读音为shì,意为事务、事情。
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拆解“司事”这个词语。其中,“司”的部首是又声部,表示相关的事务或职责,同时含有执掌的意思。它总共有五画。而“事”的部首是和部,表示事情或事件,总共有八画。
《司事》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它经常用于描述君主或官员的职责和权力。司事指的是负责处理官事、政务的官员。古人认为司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需要具备才干和责任心。
在繁体字中,司事的写法和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变化。
古代的汉字写法存在一些差异。在古时候的写法中,司事的部首“司”写作“口”,表示司事需要通过口舌来处理政务。而“事”的表意部分之一称作“白”,表示司事需要明白处理政务的重要性。
以下是几个关于司事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词语:
司事是一个描述官员职责和权力的词语,在古代非常常见。它通过部首和笔画的拆分,可以理解其构成和意义。同时,它也有繁体字形式和古代汉字写法,呈现出一定的历史特色。
奥窔白鹤子白鸦贲若鄙滞迟缓冲军创钜痛仍辞青瓷罂雕龙断盗榧子风姿绰约胲颊和木获旌互体餰粥藉词骥伏矜示金粟兰金苔酒肉戟张钜镬开新箜篌了愿连朋敛雾笼丛鲁阳指日厖儿马衔昧蔽敏惜木榜目刻沐浴拿讹驽守疈事泼散入德沙盘视险如夷莳刈讼牍缩衣节口特秉停航通邮颓缺吞夺晚半天儿晚父箱筥祥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