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極遠之地。《楚辭·離騷》:“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餘乃下。” 朱熹 集注:“四極,四方極遠之地。” 秦 李斯 《峄山刻石》:“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讨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歷三辰而玉步,照四極而金聲。” 金 完顔璹 《自適》詩:“小齋蝸角許,夜卧膝仍屈;能以道眼觀,寬大猶四極。”
(2).指四方極遠之國。《爾雅·釋地》:“東至於 泰遠 ,西至於 邠國 ,南至於 濮鉛 ,北至於 祝栗 ,謂之四極。” 郭璞 注:“四極,皆四方極遠之國。”
(3).四境。《管子·問》:“官府之藏,彊兵保國,城郭之險,外應四極。” 尹知章 注:“四極,謂國之四鄙也。” 漢 晁錯 《對賢良文學策》:“四極之内,舟車所至,人迹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 清 徐昂發 《經廣武城》詩:“四極失所制,關塞起龍争。”
(4).古代神話傳說中四方的擎天柱。《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蒼天補,四極正。”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頒示百官廷臣謝表》:“新煉 媧妃 之石,玉清仍是九層;更築 共工 之山,坤維安於四極。”
(5).古代天文學名詞。指日月周行四方所達的最遠點。《周髀算經》卷下:“凡日月運行,四極之道。” 趙爽 注:“運,周也。極,至也,謂外衡也。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還,故曰四極也。” 元 揭傒斯 《銅儀》詩:“飛龍纏四極,黃道界中天。”
(6).指四肢。《素問·湯液醪醴論》:“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内,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王冰 注:“四極言四末,則四肢也。” 清 顧炎武 《将遠行作》詩:“神明運四極,反以形骸拘。”
四極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四方極遠之地
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盡頭,象征地理空間的極限。例如《楚辭·離騷》雲“覽相觀于四極兮,周流乎天餘乃下”,描述四方邊際的遼闊。古代文獻《淮南子·地形訓》亦載“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裡”,将“四極”納入天地結構的哲學框架。
神話中的支撐結構
在神話傳說中,“四極”指支撐天穹的四根支柱。《列子·湯問》記載“共工氏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此處“天柱”即四極的具象化表達。漢代《淮南子·天文訓》進一步闡釋“天有四極以正四方”,強調其穩定宇宙秩序的功能。
引申為天下四方
古代政治語境中,“四極”可代指政權疆域。如《晉書·天文志》稱“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四極如之”,以星象喻指帝王統禦的範圍。宋代《太平禦覽》引《河圖》曰“四極之山,以金玉為宮阙”,賦予其理想化治理的象征意義。
特殊文化語境用法
在部分典籍中,“四極”特指道德或禮儀規範。如《禮記·曲禮》疏解“四極”為“禮之四端”,與儒家倫理體系相關聯。清代《骈字類編》則收錄“四極”作為建築術語,指房屋四角的承重結構。
“四極”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地理空間概念 指四方極遠之地或四境邊界,常見于古籍描述疆域範圍。如《楚辭·離騷》中“覽相觀於四極兮”,李斯《峄山刻石》記載秦朝疆域“威動四極”。該義項也延伸指代四方極遠之國(《爾雅·釋地》郭璞注)。
神話意象 特指古代神話中支撐天地的四方擎天柱,反映先民對宇宙結構的想象。
天文學術語 指日月運行到東、南、西、北四方的最遠點,屬于古代天文觀測體系中的概念。
人體比喻 在部分文獻中借指四肢,如《黃帝内經》将人體四肢稱為“四極”,體現傳統醫學天人相應的思想。
文學修辭 常作為誇張手法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唐代楊炯《孔子廟堂碑》用“照四極而金聲”突顯聖人德行的廣被。
該詞核心語義始終圍繞“四方極限”展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愛巢凹凸不平百拙千丑豹鞹碧瓐裁折遲緩刺美達官顯宦打偏手等身金低亞發焦棐德分床同夢噶拉共同語言貴縣古氣鴻遠後半天後陣檢集監視腳忙手亂勁氣讵能口巴巴離薄領鄉薦禮物馬唐沒頭鵝鳴筝泯泯芬芬逆畜槃桉偏橋貧下中農洽購清潭取擇日記簿肉理色氣沙帽傷摧雙崗提擲屯封微茫委命問安問拟香火田宵程窙豁小派消遙夏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