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庵的意思、寺庵的詳細解釋
寺庵的解釋
僧或尼所居的寺廟。 宋 吳自牧 《夢粱錄·恩霈軍民》:“更有兩縣置漏澤園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槥櫝無主者,或暴露遺骸,俱瘞其中。”
詞語分解
- 寺的解釋 寺 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胪寺(略同于現代的禮賓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刵 )。 * 教徒禮拜、講經的地方:清真寺。 筆畫數:; 部首:寸; 筆順編
- 庵的解釋 庵 ā 圓形草屋(文人的書齋亦多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 小廟(指尼姑居住的):庵堂(尼姑庵)。庵子。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寺庵是漢語中對佛教寺院建築的統稱,包含“寺”與“庵”兩類場所,均指僧人修行、居住及舉行宗教活動的清淨之地。以下從釋義、功能差異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基礎釋義與字源
-
寺
- 本義:古代官署名稱(如大理寺),後引申為佛教建築。
- 佛教定義:規模較大、僧衆共住的寺院,通常為男性僧人(比丘)道場。如洛陽白馬寺(中國首座官辦寺院)。
- 字源:《說文解字》釋“寺”為“廷也”,本指官舍,後因佛教傳入轉義為宗教場所。
-
庵
- 本義:圓形草屋(《釋名·釋宮室》:“草圓屋曰庵”)。
- 佛教定義:規模較小、僻靜清修的場所,早期多指尼衆(比丘尼)居所,後亦含男性僧人精舍。如北京潭柘寺下院“明因庵”。
二、功能與形制差異
特征 |
寺 |
庵 |
規模 |
大型建築群,殿宇衆多 |
小型院落,結構簡樸 |
居住對象 |
以比丘為主 |
早期以比丘尼為主,後不拘 |
宗教活動 |
舉辦法會、傳戒等大型儀式 |
側重靜修、閉關 |
位置 |
城市或名山 |
山林僻靜處居多 |
注:宋代後“庵”漸與“寺”混用,部分獨立小廟亦稱庵(如杭州“雲栖庵”)。
三、文化内涵與宗教象征
- 清淨伽藍:“寺庵”統稱“伽藍”(梵語Saṅghārāma),意為僧衆共居的園林,象征脫離塵世、修行悟道之境。
- 建築意蘊:寺庵布局融合風水(如“背山面水”)、儒家禮制(中軸對稱),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如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大殿。
- 文學意象:古典詩詞中“野寺”“孤庵”常喻隱逸、超脫,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結語
“寺庵”作為漢傳佛教的核心載體,既承載宗教功能,亦濃縮建築藝術與哲學思想。其釋義演變(官署→宗教場所)、形制分化(寺/庵)及文化符號化過程,折射出佛教本土化與中國社會變遷的交融。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任繼愈主編. 《宗教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1.
- 潘谷西. 《中國佛教建築》[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7.
- 梁思成. 《中國建築史》[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
網絡擴展解釋
“寺庵”是漢語中常見的合成詞,通常指代佛教場所,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寺庵”由“寺”和“庵”組成,均指佛教修行場所,但側重不同:
- 寺:原為古代官署名(如太常寺),後演變為佛教大型寺院,多由男性僧人(和尚)居住管理。
- 庵:本義為茅草屋,後特指小型佛教場所,多為女性僧人(尼姑)修行居住,如“尼姑庵”。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宋代文獻《夢粱錄》提到,寺庵常作為寄存無主棺椁或安葬遺骸的場所,例如:“寺庵寄留槥櫝無主者,或暴露遺骸,俱瘞其中。”(《夢粱錄·恩霈軍民》)。
三、文化内涵
寺庵不僅是宗教場所,還承載了古代文人的雅集活動,常被用于文學創作中象征幽靜、超脫塵世的意境。
四、與其他宗教場所的區别
根據權威解釋:
- 廟:紀念忠烈先賢的場所(如關帝廟);
- 觀:道教修行地(如道觀);
- 寺庵:專屬佛教,強調出世修行。
五、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寺庵”多作為合成詞,泛指佛教寺院,但實際使用較少,更多以“寺廟”統稱佛教場所。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分類案例,可參考《鄭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拌命暴鼓扁表邠詩比舍不吝指教槽頭察微撦冶垂橐稛載此界彼疆倅倅醋罎子餤餅躭情東羅馬帝國二娥方夷煩難分支分配器服遠箇中公報私雠恭遜歸壽衣河叉黃紳惑蠱鏡片進宴儁賢僚屬漻澥利多李十二爐鼎律尺蠻狄麻索每處膨大海秋祓三十六英雄上味設科打诨盛氣深切著明神爽甚嚣神州華胄失柄詩叟水底納瓜水盆算略台家王慎中鮮膚仙居術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