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寺庵的意思、寺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寺庵的解释

僧或尼所居的寺庙。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恩霈军民》:“更有两县置漏泽园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槥櫝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瘞其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寺庵是汉语中对佛教寺院建筑的统称,包含“寺”与“庵”两类场所,均指僧人修行、居住及举行宗教活动的清净之地。以下从释义、功能差异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一、基础释义与字源

    • 本义:古代官署名称(如大理寺),后引申为佛教建筑。
    • 佛教定义:规模较大、僧众共住的寺院,通常为男性僧人(比丘)道场。如洛阳白马寺(中国首座官办寺院)。
    • 字源:《说文解字》释“寺”为“廷也”,本指官舍,后因佛教传入转义为宗教场所。
    • 本义:圆形草屋(《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庵”)。
    • 佛教定义:规模较小、僻静清修的场所,早期多指尼众(比丘尼)居所,后亦含男性僧人精舍。如北京潭柘寺下院“明因庵”。

二、功能与形制差异

特征
规模 大型建筑群,殿宇众多 小型院落,结构简朴
居住对象 以比丘为主 早期以比丘尼为主,后不拘
宗教活动 举办法会、传戒等大型仪式 侧重静修、闭关
位置 城市或名山 山林僻静处居多

注:宋代后“庵”渐与“寺”混用,部分独立小庙亦称庵(如杭州“云栖庵”)。


三、文化内涵与宗教象征


结语

“寺庵”作为汉传佛教的核心载体,既承载宗教功能,亦浓缩建筑艺术与哲学思想。其释义演变(官署→宗教场所)、形制分化(寺/庵)及文化符号化过程,折射出佛教本土化与中国社会变迁的交融。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任继愈主编. 《宗教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3. 潘谷西. 《中国佛教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7.
  4.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网络扩展解释

“寺庵”是汉语中常见的合成词,通常指代佛教场所,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寺庵”由“寺”和“庵”组成,均指佛教修行场所,但侧重不同:

二、历史与文献记载

宋代文献《梦粱录》提到,寺庵常作为寄存无主棺椁或安葬遗骸的场所,例如:“寺庵寄留槥櫝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瘞其中。”(《梦粱录·恩霈军民》)。

三、文化内涵

寺庵不仅是宗教场所,还承载了古代文人的雅集活动,常被用于文学创作中象征幽静、超脱尘世的意境。

四、与其他宗教场所的区别

根据权威解释:

五、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寺庵”多作为合成词,泛指佛教寺院,但实际使用较少,更多以“寺庙”统称佛教场所。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演变或分类案例,可参考《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拔尖八字眉背人醇笃玳帘黛耜道日大请大受吊祠風標公子風斾伏地富康夫襓父系感叹词狗窃股骨古文观止豪怒訇訇晦匿获麟台江水不犯河水酒乡疾恶好善蝌蚪书颗粒无收括囊守禄寥迥林阿辚轹露鸿辇阁朋辈唴哴緁猎轻圆秋颖髯公赛事色挠杀胡林傻头傻脑砂岩省户涉手拾金不昧手忙脚乱私族特来调嘴通天台透现抟飞外简内明羡除相乱奚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