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束脩羊 ”。用作束修的羊。泛指束修。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束修羊》:“ 倪若水 藏书甚多……子弟直日看书、借书者,先投束修羊。” 明 李贽 《初潭集·兄弟上》:“穷则开门授徒,计束脩羊,独善其身。” 清 钱谦益 《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公教授弟子,所得束修羊,分给从子及甥,不名一钱。”
“束修羊”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进行区分:
字面含义
该词由“束修”和“羊”组成。
文献记载
唐代《云仙杂记》提到,倪若水藏书丰富,借书者需先投“束修羊”。明代李贽、清代钱谦益的著作中,该词也指代教学酬劳或赠礼。
比喻义(需谨慎使用)
部分现代词典(如、8)提出另一层含义:比喻“过于拘泥细节而忽视整体”,类似牧羊人只关注每只羊却忽略羊群管理。
注意:此解释可能源于对“束”“修”字义的引申,但缺乏明确古籍依据,或为现代误读。
与“束脩羊”的差异
另有“束脩羊”一词(“脩”同“修”),在部分资料中被解释为“团结一致对抗外敌”,但此用法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束修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把山羊绑在一起。在引申义中,它表示将一群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做某项事情。
《束修羊》的拆分部首为⺶(羊字旁)和⺮(竹字头),其中⺶为4笔,⺮为6笔。
《束修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庄子与南华子游逍遥津,庄子谓南华子曰:‘儿之不学无以致疑,学之固不足以致智。夫子固学之矣,而不知止,可以与而游邪?’遂共推船于水,船之著泥而沉,顾船之泥曰:‘恶乎哉适般舆之害也!’逍遥子曰:‘执船者何罪?为汝以汝之解船者也。若复况乎于汝,则失船亦为汝之解船者也。且善乎,汝失船矣,勿善夫失船者之无赖也。’般舆坠泥而拘,众人皆笑之。逍遥子曰:‘众人皆笑汝,汝独笑众人,何也?’般舆曰:‘不然。众人笑我,非我所笑;我笑众人,亦非众人所笑。以夫子之世俗之论,则笑者自笑,非人所笑也。且善乎,以夫子之无世俗之论,则笑者非自笑,亦非人所笑也。’逍遥子曰:‘是非著乎人,亦著乎人。是非之不可得著乎人乎?可以与而著乎道乎?而且,子亦欲著乎人乎?’般舆曰:‘不敢。’‘然则奚为其然也?’般舆曰:‘取法乎予,著乎竹帛。’逍遥子曰:‘著乎竹帛,何如?’般舆曰:‘缚石者束修羊。’逍遥子曰:‘若善缚石者乎?’般舆曰:‘呜呼!其技至矣,石缚形修羊驯,驯形教石,上形亲石也。虽然,犹有未始有之者,技之未尽云尔。’”
《束修羊》的繁体写法為《束修羊》。
古时候,《束修羊》的写法为束,穐,義。其中,穐为早期讹误的写法,后来统一写作修。
他们通过互相帮助和合作,成功地束修羊,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组词:绑羊、团结一致、合作共赢。
近义词: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众志成城。
反义词:分裂、纷争、各自为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