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鼾聲。 宋 朱熹 《熹伏蒙判院丈垂示用韻喜晴之句率爾奉酬伏乞笑覽》詩:“客枕終難穩,歸來鼾息深。” 許地山 《空山靈雨·愛流汐漲》:“這晚上的催眠歌,就是父親的抽噎聲。不久,孩子也因着這聲就發出微細的鼾息。” 周立波 《第一夜》:“他又放倒了身軀,發出了鼾息。”
(2).氣喘。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蟲篇》:“ 申王 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則以白練束之。至暑月,常鼾息不可過。”
“鼾息”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鼾息”由“鼾聲”和“息聲”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兩種語境:
古代文獻和現代文學中均有使用案例:
現代醫學中,“鼾息”與睡眠呼吸障礙密切相關。打鼾是因上呼吸道狹窄導緻的氣流振動聲,嚴重時可引發呼吸暫停(如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需通過減肥、手術或器械治療幹預。
總結來看,“鼾息”既有文學化的意境表達,也與生理現象直接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鼾息》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睡眠時人或動物由于呼吸不暢所發出的聲音。通常是由于氣道阻塞或呼吸困難引起的,被認為是睡眠質量較差的表現。
《鼾息》的拆分為:“鼾”和“息”兩個字。
“鼾”的部首是“鼻”,總共有11個筆畫。
“息”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0個筆畫。
《鼾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鼾囟」。
在古代,漢字《鼾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字義相同。具體的古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1. 他睡覺時的鼾息聲很大,很容易被人聽到。
2. 她感到疲倦,聽到了自己的鼾息聲,意識到自己進入了夢鄉。
組詞:鼾聲、穩息、鼾散、鼾症
近義詞:打鼾、鼾聲、打盹
反義詞:寤寐、醒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