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群鼠銜尾舞動。古人視為逆臣叛君作亂的征兆。語出《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昭帝 元鳳 元年九月, 燕 有黃鼠銜其尾舞王宮端門中。王往視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時 燕剌王 旦 謀反将死之象也。其月,發覺伏辜。” 漢 焦贛 《易林·鹹之節》:“豕生魚魴,鼠舞庭堂,雄佞施毒,上下昬荒,君失其邦。” 南朝 梁 江淹 《敕為朝賢答劉休範書》:“聞彼虹飲鼠舞之異,早見物徵。”
“鼠舞”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差異較大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1. 古代兇兆象征(主流解釋) 根據《漢書·五行志》記載,西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燕國宮殿出現黃鼠銜尾起舞的異象,持續一日一夜後死亡,被視為燕剌王劉旦謀反失敗的預兆。此後“鼠舞”被引申為逆臣叛亂或社會動蕩的征兆,常見于古代災異學說中。例如:
2. 現代引申含義(非主流說法) 部分現代詞典提出該詞可形容“極度喜悅的狀态”,如同老鼠歡快跳舞,但此解釋缺乏古籍佐證,可能是對成語的衍生解讀或誤用,使用時應謹慎考據。
使用注意:在文史研究中需采用第一種解釋;若用于文學創作表達歡慶場景,建議注明引申義以避免歧義。
《鼠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生活或景象繁忙、熱鬧的情景。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鼠”和“舞”。
“鼠”字的部首是“鼠首”,在康熙字典中屬于第二畫;“舞”字的部首是“舛”,在康熙字典中屬于第四畫。所以整個詞的筆畫數是6畫。
《鼠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形容莽撤銷樂府,民間音樂繁榮活躍,場面熱鬧,比喻一片繁忙快樂的景象。
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常常用“鼠舞”來描述某個地方非常繁忙,人來人往,喧鬧異常的場景。例如:“夜市的街道上,人群如梭,鮮花燈籠,熱鬧非凡,簡直像是一場鼠舞。”
《鼠舞》的繁體寫法是「鼠舞」。
在古時候,漢字筆畫和結構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鼠舞》的寫法是「鼠舞」,其中的字形和現代漢字有細微差别,但整體意義依然相同。
《鼠舞》這個成語可以分解成兩個獨立的字,分别是“鼠”和“舞”。
除了《鼠舞》成語外,單獨的“鼠”字和“舞”字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
1. 在那個旅遊景點,人們絡繹不絕,熙熙攘攘,好似一幅鼠舞的壯觀畫面。
2. 股市行情一片火熱,投資者們紛紛湧入,場面猶如鼠舞。
近義詞:繁華喧嚣、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反義詞:寂靜無聲、冷冷清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