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指极轻微的重量单位。《隋书·律历志上》:“量有轻重,平之权衡,则不失黍丝。”
黍丝(shǔ sī)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黍”和“丝”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一种以黍米为计量基准的极细丝线,常用于形容事物极其细微或精密的程度。以下是具体解析:
指黄米(Panicum miliaceum),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说文解字》载:“黍,禾属而黏者也。”因其颗粒微小均匀,被用作衡量微小单位的基准(如“黍累”表示极轻的重量)。
本义为蚕丝,后泛指纤细的线状物。《说文解字》:“丝,蚕所吐也。”引申为精细、微小的计量单位(如“一丝不苟”)。
复合后强调以黍米为参照的丝线级精度,比喻事物极其细微。如《礼记·经解》郑玄注:“凡物细微曰黍丝”。
古代工匠以“黍丝”形容器物制作的精密度,如《考工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黍丝不失其伦。”指工艺需精确至黍米与丝线的级别。
诗词中借“黍丝”喻指情感或景物的纤微之态。如清代黄景仁《绮怀》诗:“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玉露初零寒意重,黍丝微动绪难调。”以“黍丝微动”刻画心绪的细腻波动。
收录“黍丝”词条,释义为:“黍的细丝。形容极微细之物。”并引《礼记》注为书证。
释为:“喻极细微之物。黍,黍子;丝,蚕丝。”强调其作为计量基准的文化功能。
在当代语境中,“黍丝”多见于古文研究或成语引用,如“不失黍丝”(形容分毫不差),但日常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精确含义。
参考文献来源:
《说文解字》《礼记正义》《周礼·考工记》《两当轩集》《汉语大词典》《辞源》
“黍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宋代诗词中常出现“黍丝”一词,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隋书》相关记载。
安堵阿郑之化薜带比邱材朴尘微冲降大喜过望鼎轘敦厖飞栈负案公赋供置姑获归输荷屋化干戈为玉帛槐厅花纱回景活润揭竿而起惊棹掘墓人聚积糠粃狂醒来好息师癞团蜡槃累然流年似水漏孔鸾鹥怒嗔皮里膜外平林婆留球仗犬马恋癯瘁塞絶上半天韶妙食樏受命玺水匮淑质英才耸局所化素旆頽习突驾惘惘顽厚文豪无理取闹吴粤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