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鑒于前失而有所改變。《後漢書·西域傳序》:“ 車師 後王復反6*攻屯營。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唐 劉知幾 《史通·曲筆》:“ 隱侯 《宋書》多妄, 蕭武 知而勿尤……故令史臣得愛憎由己,高下在心,進不憚於公憲,退無媿於私室,欲求實録,不亦難乎?嗚呼,此亦有國家者所宜懲革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懲革漢語 快速查詢。
懲革(chéng gé)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懲戒手段達到革除弊端、糾正過失的目的。該詞由“懲”與“革”兩個語素構成:
語素解析
詞義内涵
在曆代文獻中,“懲革”多用于描述制度性糾錯行為。例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嚴考課之法,以懲革偷惰”,指通過考核制度懲戒怠惰、推動吏治改革。《清史稿》亦用“懲革積弊”表達革除長期存在的弊端。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懲革”多用于公文或學術論述,強調通過系統性懲戒實現根本性改革。例如在法律領域指“以刑罰手段革除社會不良現象”,在教育領域則指“通過紀律處分引導學生行為規範化”。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曆代經典文獻用例。
“懲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古籍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現代漢語中的成語用法
指通過懲罰違法犯罪行為并推動改革整頓,達到社會治理的雙重目的。例如打擊犯罪時,既處罰違法行為,又完善相關制度。
古籍中的釋義
強調“鑒于過去的失誤而進行改變”。如《後漢書》提到反叛者未被有效約束時用“曾莫懲革”,指未吸取教訓而改進;唐代劉知幾《史通》主張史書編撰應避免偏私,認為這是國家需“懲革”的問題。
字義拆解
語境差異
現代用法側重“懲罰+改革”的主動治理,古籍中更偏向“反思錯誤+自我修正”。例如《後漢書·桓帝紀》中“懲改”與“懲革”同義,均指對選舉制度弊端的糾正。
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側重“懲罰改革”還是“反思修正”之義。
阿郎鏖兵鼈燥串聯垂世代馬當事宕逸刀牌手玷累砥兵砺伍釘頭磷磷頓伏遏抑氛霾複用高卬割炬鈎膠鬼工毬歸國汗氣毫不在乎會性慧業劫花介絜浕涢金棗九街絶粻六角龍鳳菜縷綦賣劍每牛孟諸俛偻鳴哮難虧歐秦平輩破囊趫勇氣口慶閥清零乞頭祇重衣衫不重人曲裡拐彎的事際石鎖獸兕疏陳私藏脫售文布遐愁閑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