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謂地方官為人所稱道的政績和教化。《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遷 安平 、 廣平 太守,所在有惠化。” 唐 李白 《贈徐安宜》詩:“清風動百裡,惠化聞京師。” 宋 孔平仲 《續世說·政事》:“ 齊 樂預 為 永世 令,人懷其德,卒於官……市人皆泣,其惠化如此。”
“惠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兩個層面理解:
指地方官員通過仁政和教化取得的顯著政績,常被用來稱贊官吏的治理成效。核心要素包含: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盧毓傳》記載盧毓任太守時"所在有惠化",唐代李白《贈徐安宜》詩句"清風動百裡,惠化聞京師"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象,形容德政影響力跨越地域界限。
部分詞典将其擴展為成語,賦予兩層新意:
注:該詞屬于書面語,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評價場景。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惠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使人受益,并具有潛移默化的改善作用。
《惠化》的第一個字是“惠”,它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2個筆畫。
《惠化》的第二個字是“化”,它的部首是“⺮”,總共有4個筆畫。
《惠化》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的“惠”原指恩澤、仁慈;“化”則表示改變、轉化。
惠化源于《尚書·周書·二箴》:“率土惠而化來民。”意思是國家的政策措施仁慈好善,使全體人民受益。
在繁體字中,《惠化》的寫法是「惠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惠化》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惠化”這樣的組合。
1. 通過教育,我們能夠惠化人們的思想觀念。
2. 這個項目的實施将會惠化整個社區的生活。
惠慈、惠及、惠濟、化解、化驗、化學
使受益、改善、改良、救助
危害、傷害、損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