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漬 ”。疫病成災。《禮記·曲禮下》“四足曰漬” 漢 鄭玄 注:“漬,謂相瀸污而死也。《春秋傳》曰:大災者何?大漬也。”
“大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核心含義
指“疫病成災”,即大規模傳染病導緻的災難。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大漬”,如《禮記·曲禮下》鄭玄注引《春秋傳》提到“大災者何?大漬也”。
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擴展解釋為“物質極度匮乏、生活困苦”,但此用法未見于古籍直接引用,可能是基于“瘠”字本義(貧瘠)的衍生聯想。
古籍用例
《禮記》中通過“四足曰漬”描述動物因疫病死亡的現象,鄭玄注解時将“大漬”與“大災”關聯,明确指向疫病災害。
現代例句
如“三年大瘠,百姓饑寒交迫”,此處可能結合了疫病與饑荒的雙重含義。
詞義分歧
異體寫法
古籍中“大瘠”與“大漬”通用,如《春秋傳》的記載。
建議優先采用“疫病成災”這一傳統釋義,若需擴展解釋為“物質困苦”,需明确标注為現代引申用法。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禮記》及漢代注疏。
《大瘠》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非常嚴重的饑荒。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大和瘠。
「大」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是「大」字本身,它的筆畫數為3。
「瘠」也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是「疒」,它的筆畫數為10。
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文獻中關于饑荒的描述,用來形容食物極度匮乏的現象。
在繁體字中,「大瘠」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對應,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大瘠」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在古代也是用這個詞來描述饑荒。
以下是一個例句:「那個地區在大瘠時期遭受了嚴重的糧食短缺,許多人餓死了。」
與「大瘠」相關的組詞有:大饑荒、糧食匮乏、食物短缺。
「大瘠」的近義詞包括:嚴重饑荒、食物極度缺乏等。
反義詞可以是:豐收、豐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