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三皇時代的典籍。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險語破鬼膽,高詞媲皇墳。”《舊唐書·地理志一》:“雖皇墳、帝典之殊塗,《禹貢》、《周官》之異制,其於建侯胙土,頒瑞剖符,外湊百蠻,内親九牧,古之元首,鹹有意焉。” 宋 蘇轼 《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槃為壽》詩:“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 老聃 釋迦 文。” 清 黃景仁 《題<汪松溪遺集>》詩:“村人往往罕識面,鍵關晤對惟皇墳。”
皇墳是漢語中的古語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皇墳”特指傳說中三皇(伏羲、神農、黃帝)時期的文獻,是“三墳五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提及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中“三墳”即三皇之書。孔穎達疏釋:“墳,大也。三皇之時,文字淳樸,故稱墳。”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也強調“皇墳”象征上古文化的源頭,代表華夏文明的早期智慧結晶。此義項承載着中華文脈的肇始意義,常見于古籍論述中。
在部分文獻中,“皇墳”可借代帝王陵寝,但此用法較罕見。如唐代李峤《宣州大雲寺碑》有“星羅寶刹,霧集皇墳”之句,以“皇墳”暗喻帝王陵墓的恢弘。需注意的是,該用法屬文學修辭,并非通用詞彙。古代帝王陵墓更常稱“陵”(如明十三陵)或“山陵”(如《後漢書》載“山陵崩”),而“皇陵”一詞至明清才廣泛使用。
參考資料:
“皇墳”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傳說中三皇時代的典籍,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和用法:
“皇墳”并非實際存在的書籍,而是後世對上古經典的代稱,常與“帝典”(五帝時期的典籍)并提,體現對先賢文化的尊崇。
現代語境中該詞較少見,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象征意義。
幫同懲創敕斷侈缋仇仇出乎意表春台戲禱告蹈厲登績愕然分夜剛堅歌諷隔條宮姝乖檢海蟾毫彘回閃胡人賈貿鲸吞君公寬柔老雇棱聳練要璘彬緑沉沉迷拐牛農對泣攀和骈門連室強梁犬牙相錯軀老羣心三戟哨聚沙沚蛇管舍止詩歸說三道四抒思松椿邃路睢苑吞沒頑軀溫麗五顯靈官黠桀象筆閑種枵骨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