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朔日和晦日。旧历每月初一日和最末一日。《汉书·李寻传》:“朔晦正终始,弦为绳墨,望成君德,春夏南,秋冬北。” 晋 杜预 《春秋长历论》:“始失於毫毛,而尚未可觉,积而成多,以失弦望朔晦,则不得不改宪而从之。”
朔晦是汉语中用于描述传统历法时间节点的复合词,由“朔”与“晦”两部分构成,分别对应农历每月的首日和末日,体现古代天文历法的精准观察与时间划分体系。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相为“新月”,地面不可见月光。《汉语大词典》将“朔”释为“月一日始苏也”,即月亮开始复苏的日期。古代文献如《尚书·尧典》记载“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即以朔日为月首协调年岁周期。
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同侧,月相为“残月”或完全隐没。《说文解字》释“晦”为“月尽也”,《玉篇》则注“晦,冥也”,强调其暗而无光的自然特征。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即按晦朔计日,印证其实际应用。
朔晦连用:合并指代完整月份周期,如《汉书·律历志》载“朔晦弦望,日月相推”,反映古人对月相变化与时间测算的关联。此词亦用于天文历法推演,如《后汉书·律历志》以朔晦为基准调整闰月,协调阴阳历法偏差。
“朔晦”是汉语中与农历日期相关的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呈现不可见状态;“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即月末()。两者合称时,泛指月初与月末的日期,如《汉书·李寻传》记载:“朔晦正终始,弦为绳墨,望成君德。”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比喻生命短暂,强调时间认知的局限性()。
注:若需进一步了解历法细节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书》《后汉书》及《春秋长历论》等文献。
宝身薄养厚葬布头笺衬饭炽酿踳駮创造学丹纶颠跌东欧平原督整風雅坟垄骭疡诰敕滚滚滔滔雇山孤证霟霘鸿信混营子剪荷包徼驳椒坡径致金鸡独立近列既往给养具报看竹老一辈辽边离阻楼车漏逸荦荦大端谩辞哗説冥寞密竹捏陷批八字墙花路草启丐亲疎遒章扇伞山虞蛇精释网双字四从桃红柳緑挑剜听装同生死共存亡物力维艰霞窗相须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