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朔策的意思、朔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朔策的解释

古代历法用语。犹今之言朔望月。 西汉 初通行的历法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嗣后趋精密,故有小异。《新五代史·司天考一》:“《钦天》步日躔术……朔策:二十九,三千八百二十,二十八。”《清史稿·时宪志五》:“月食用数,朔策二十九日五三○五九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朔策是中国传统历法术语,指“朔望月”的时间长度,即两个连续朔日(月球与太阳黄经相等的时刻)之间的间隔。这一概念源自古代天文学观测,用于指导阴阳合历的制定,核心数值为29.530588日。

历法应用与计算依据

在《授时历》《大衍历》等古代历法中,朔策被精确计算为$frac{1000}{33}$日(约29.5305日)。现代天文学通过月相观测和轨道测算,将朔策确定为29日12小时44分2.9秒(约29.530589日),该数据已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收录于基础天文常数体系。

历史文献佐证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象数》中明确记载:“月朔旦见东方谓平朔,以朔策累加之得各月朔日。”清代《历象考成》则系统论述了朔策在置闰规则中的枢纽作用,这些记载均被《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引为历法演算的核心参数。

相关概念辨析

与“朔策”密切相关的术语包括:

目前国家授时中心官网公示的现代农历仍沿用朔策原理进行历书编算,相关算法已通过国际标准ISO 8601认证。

网络扩展解释

“朔策”是古代历法中的专业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朔策”指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现代天文学中的朔望月。该词由“朔”(农历每月初一)和“策”(计算、周期)组成,反映了古代通过观测月相变化制定历法的智慧。

二、数值演变

  1. 西汉初期:通行的历法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即29日12小时44分),这是当时较为粗略的测算结果。
  2. 后世改进:随着天文观测技术进步,数值逐渐精密。例如:
    • 五代时期《钦天历》记载为“二十九日又3802/80689日”;
    • 清代《时宪历》调整为29.53593日。

三、应用意义

朔策的测算直接影响农历制定。通过精确计算朔望月长度,古人能确定每月的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进而编排节气、指导农业生产。


注:部分非专业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早晨的计策”,属于文学引申义,非本义。如需历法相关原始文献,可参考《新五代史·司天考》《清史稿·时宪志》。

别人正在浏览...

哀惶飙流冰清玉润不段晨鼓尘迹宠人抽干顶证缔生二月放殛繁茂犯危耕织图公玷钩联和谈鹤庭狐臭锦句久常酒窝罝罔卡口利改税鳞皴灵宠陆稻赂息马韀慢掂掂庙廷民夫木軨慕効拗句格傩神破门而入樵子情投意和遒谨铨序髯须膻食沈渍十二重楼失饥伤饱饰终守臣书市素油掏火枉物旺壮违变伍列笑电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