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秎獲的意思、秎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秎獲的解釋

謂收割禾稻。《管子·立政》:“使時水雖過度,無害于五穀,歲雖兇旱,有所秎穫。”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紹蘭 曰:“《説文》無‘秎’字,‘秎’蓋為‘扮’之譌。《手部》‘扮,握也;從手,分聲,讀若粉。’扮穫謂握禾而刈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秎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農業活動相關,特指收割莊稼後的稭稈或禾稈部分。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用例及現代關聯三個角度詳細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構成

    “秎”從禾從分,本義指莊稼收割後分離出的禾稈;“獲”指收割行為。合稱“秎獲”即強調收割後剩餘的稭稈部分。《說文解字》釋“秎”為“刈禾馀也”,即收割後殘留的禾茬或稭稈 。

  2. 具體指代

    專指谷物(如稻、麥)脫粒後剩餘的莖稈,古代多用于編織、燃料或飼料。如《管子·輕重乙》載:“秎獲不可勝用”,描述稭稈資源豐富的情景 。


二、典籍用例與曆史語境

  1. 先秦文獻

    該詞多見于戰國農政文獻。《管子》多次提及“秎獲”作為國家物資儲備,如:“民之能明于農事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蓄育六畜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樹瓜瓠葷菜百果使蕃育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能已民疾病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知時:曰‘歲且阸’,曰‘某谷不登’曰‘某谷豐’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民之通于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此國策之大者也。”(《管子·山權數》)其中“秎獲”關聯農事物資管理 。

  2. 農書傳承

    後世農書如《王祯農書》沿用了“秎”的概念,歸類于“農器圖譜·铚艾門”,強調稭稈在農具制作中的用途 。


三、現代關聯與方言遺存

  1. 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秎”字已罕用,但“稭稈”一詞仍廣泛流通。部分方言(如晉語、吳語)保留“秎”音變詞彙,指代農作物殘稈 。

  2. 文化延伸

    古代“秎獲”體現了物質循環理念,如《齊民要術》記載稭稈還田技術,與現代生态農業理念相通 。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管子·輕重乙》(上海古籍出版社《管子校注》)
  3. 王祯《王祯農書》(農業出版社校釋本)
  4.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5. 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國農業出版社譯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秎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古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拼音與結構

    • 拼音:fèn huò(、)
    • 結構:“秎”為左右結構,“獲”為上下結構。
  2. 本義

    • 指收割禾稻,強調農事中的收獲行為。例如《管子·立政》記載:“歲雖兇旱,有所秎穫。”
  3. 單字解析

    • 秎(fèn):本義為“收獲”或“禾束”,關中地區方言中亦指捆紮的谷物。
    • 獲(huò):原指獵得禽獸,後引申為“取得”“得到”,在農業語境中特指收割(、)。

二、引證與考據

  1. 古籍出處

    • 最早見于《管子·立政》,描述通過合理管理,即使遭遇旱災也能保證糧食收獲(、)。
  2. 文字考辨

    • 有學者(如郭沫若)認為“秎”可能是“扮”的訛字,意為“握禾而刈”,即手持工具收割。

三、延伸與用法

  1. 現代語境

    • 該詞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方言中。部分網絡釋義将其擴展為“通過努力取得成就”或“心靈收獲”,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2. 相關詞彙

    • 秎穫:同“秎獲”,強調收割行為。
    • 獲保首領:成語,指保全性命。

四、總結

“秎獲”是古代農業術語,核心含義為收割莊稼,需結合《管子》等文獻理解。現代使用需謹慎,避免過度引申。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管子集校》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奧窔百累白蒙梆子頭博望槎常德禅人朝辰川端康成傳嗣吹拂出口傷人春心到案打前站登馂鵰睨犯邊發穎風蒲分削瓜連傀奇含意後拒華緣虎跑泉加劇撿破爛蹇行結跏今文學觊幸郎奶勞勳樂恺令人注目溜走麥争場麻醬美士猛孤停的冥隘模搨譜狀搶親瓊籬飒剌剌閃爍生生鬊雲四布衣四隅貪欲天仙配兔園羨漫唬殺夏種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