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誓書鐵券的意思、誓書鐵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誓書鐵券的解釋

即誓券。又稱丹書鐵券。《水浒傳》第九回:“堂懸勑額金牌,家有誓書鐵券。”《水浒傳》第五二回:“我自有誓書鐵券護身。”參見“ 誓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誓書鐵券,又稱“丹書鐵券”或“免死鐵券”,是中國古代帝王頒賜給功臣、重臣的一種特殊契約憑證,具有極高的政治和法律效力。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

指以鐵質材料鑄造的契券,上用朱砂(丹書)或金粉镌刻皇帝對受賜者的永久性承諾,常以“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等誓詞明示世代恩寵。鐵券通常剖分為左右兩半,右半藏于皇家内府,左半賜予功臣,需合券方能驗真。

二、核心功能與象征意義

  1. 免罪特權:最顯著功能是賦予持有者及其後代免除死罪或減刑的特權,如《後漢書·祭遵傳》載光武帝賜券“除不赦之罪”。
  2. 世襲保障:承諾子孫可承襲爵位、封地,如明代鐵券明确标注“子孫襲爵,世世不絕”。
  3. 政治信物:象征帝王與功臣“共執山河”的契約精神,兼具褒獎功勳與鞏固統治的雙重作用。

三、曆史源流與演變

四、文化影響與文獻記載

鐵券制度深刻反映古代“信諾重于金石”的契約文化,但實際效力常隨皇權更疊而動搖。典型案例如明初李善長雖持券仍被誅,印證其局限性。相關記載見于《唐六典》《宋會要輯稿》等典章文獻。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3. 《明史·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文獻通考·王禮考》(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誓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君主頒發給功臣或重臣的一種特殊憑證,兼具獎賞與盟約性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又稱“丹書鐵券”或“鐵契”,其名源于以丹砂書寫于鐵質契券上,是帝王與臣子之間信守承諾的憑證。它象征功臣享有特殊待遇,如免罪、免死等特權。

  2. 曆史起源與形制
    始于漢代,外形如筒瓦,分為兩半,君臣各執其一。鐵券内容記載臣子的功績及帝王承諾,以鐵鑄成、丹砂書寫,并藏于金匮石室以示鄭重。

  3. 功能與意義

    • 免死功能:俗稱“免死牌”,持券者及其後代可憑此減免罪責。
    • 政治盟約:強化君臣關系,體現帝王對功臣的信任與籠絡。
  4. 文學與曆史記載
    在《水浒傳》中多次提及,如柴進因持有誓書鐵券而自信免受官府迫害,反映其在民間認知中的權威性。

  5. 演變與消亡
    明清時期仍沿用,但逐漸形式化。隨着封建制度瓦解,鐵券制度退出曆史舞台,現存實物多為唐代以後遺存。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實物細節,可參考權威史料或博物館藏品。

别人正在浏覽...

暗洞洞白毫相百人會卑佞不消說超邁齒角欑集村田樂膽破心驚大一遞訓吠厖父國耕根車宮媵勾鐮腿果酒好音合程河務轟動一時花紅柳緑環暈鹄箭戶竈堲讒截發留賓解學季母肌色九陔峻立居起拷紗拉大排诔詞冷笑靈歆理證率從沒法沒天泥筩花迫蹙搶劫案啓設坵垤臞瘠聖轍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逝川十二指陽示懷石鱗手電燈隋和天翰問狀小爐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