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主管官称枢密使。 五代 、 后梁 建崇政院,以崇政使知院事。 后唐庄 宗 同光 元年改为枢密院,以枢密使知院事与宰相共秉朝政,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 宋 代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号为“二府”。 辽 分置北枢密院(相当兵部)、南枢密院(相当吏部)及 汉 人枢密院(掌 汉 族地区兵马)。 元 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 明太祖 改置大都督府,枢密院遂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续文献通考·职官六》。
枢密院是历史上多个国家的重要机构,其职能和演变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起源与职能
枢密院始设于唐代永泰年间,最初为内廷机构,由宦官担任枢密使,负责机要事务。五代后梁改设崇政院,后唐复称枢密院,成为军政核心机构,与宰相共掌朝政。
宋代发展
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分掌军事与政务,成为最高国务机关之一,主管边防、军队调动等机密事务。辽代则分设北枢密院(兵部职能)、南枢密院(吏部职能)及汉人枢密院(管理汉族地区兵马)。
元明演变
元代枢密院负责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战时设行枢密院统辖地方军政。明代朱元璋废除枢密院,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英国枢密院(King's/Queen'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最初是君主的咨询机构,历史上集行政与司法权于一体,甚至可绕过国会立法。随着君主立宪制发展,其行政权转移至内阁,司法职能则延续至2009年英国最高法院成立。
明治时期设立的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咨询机关,负责审议宪法、条约等重要国务,由元勋和特权官僚组成,曾长期作为保守势力堡垒抑制政党扩张。
枢密院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等来源,如需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网页。)
枢密院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政府机构,负责军事和政治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枢字的部首是木,有十四画;密字的部首是ﭦ,有十三画。整个词共有二十七画。
枢密院最早出现在宋朝,是继宰相、三省之后的一个新设机构。后来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军政机构。
枢密院在繁体字中的写法綬密院。
在古代,枢密院的写法有时会使用古体字,如「樞密院」。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研究,枢密院决定向边境派遣额外的军队以保护国家的安全。
枢密院的组词有:枢密、枢要、密院。
枢密院的近义词有:军政府、军机处。反义词则没有明显的对立词。
爱习阿僧祇劫蔽野拨汗博鸡不偶不修小节馋食刺刺挠挠慈目荡佚等殊雕摩顶上二想冯几滚轮酣畅淋漓黑飰花筒奸伪浇筑纪理激流进减几音句絶炼格良俊燎彻六吕乱常禄奉卖赋人冒货骂座搒楚漂激朴牛骑长鲸箧服怯生生情绪畎浍染丝若明若昧胜诉剩汤腊水生纸食饭殊伦私押潭沲汤圆桃李源天明贴兑佗负完集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