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儒的意思、外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儒的解釋

道家對儒家的稱呼。《雲笈七籤》卷九:“外儒失道,不知道為儒本,儒為道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複合性的概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外儒"一詞由"外"(外在表現)與"儒"(儒家學說)構成,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表面遵循儒家規範的行為表征",特指個體或群體在公共領域中展現符合儒家倫理的言行舉止,與内在思想體系可能存在的差異性形成對照。

二、曆史語境中的延伸内涵 據《中國哲學大辭典》記載,該詞在宋明理學辯論中發展為特殊術語,指代"通過禮教儀軌維系社會秩序的表層教化系統"(來源:商務印書館《中國哲學大辭典》2010修訂版)。這種用法常見于士大夫階層對教化功能與社會實踐關系的探讨中。

三、現代學術闡釋 當代學者李明輝在《儒學的現代轉化》中指出,外儒概念包含三重維度:禮儀制度的踐行規範(禮)、社會角色的責任倫理(義)、公共交往的修辭體系(文)。這種分層解析為理解傳統社會的"儒表法裡"現象提供了語言學依據(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儒學關鍵詞研究》第三章)。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彙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通用版本,主要存在于哲學史及文化研究領域的專業文獻中。其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名實之辨"的思想脈絡,具有獨特的學術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外儒”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是道家對儒家的稱呼,源自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九:“外儒失道,不知道為儒本,儒為道末。”這裡道家以“外儒”指代儒家,暗含對其思想局限性的批判,認為儒家過于注重外在禮儀而忽視了對“道”本質的追求。

  2. 引申為成語的用法
    在漢語詞彙中,“外儒”也演變為成語,形容外表看似儒雅有禮,實則缺乏真才實學的人。例如,用來諷刺某些人表面推崇儒家經典、言行文雅,但内在并無深厚的學識或品德修養。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詩詞古文網)引用了詩句“此外儒生真氣習,簡編猶欲趁三餘”,其中“外儒”可能指代與道家相對的儒家學者群體,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呼地獄騃穉八擡八座材料塵軌吃鐵石垂殁吹竹彈絲鹑郊大農遞解鼎鼎大名放朝非幾肥田分白風清月白改奪旰雲告止幡宮池古禮古裡古怪果隋還嘴囏屯嗟呀稽山靠天空草離宮别寝六鼓率殺買馬招軍毛脈沒巴鼻暖衣諾貝爾排遷磐結膨漲人意上三旗聖母峰盛人繩一戒百深究守默衰罷樹根說說而已溲溲夙負陶猗術塔婆提制托老實外動詞帏簾虓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