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唐代宗 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 昭宗 时始改任士人。 五代 、 后梁 改名崇政使, 后唐 复称枢密使。 宋 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 明 以后多用为掌管军事的大臣的代称。《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那时 元顺帝 失政,红巾‘贼’起,大肆劫掠,朝廷命枢密使 咬咬 征讨。”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唐 枢密使亦宦官也。 五代 郭崇韜 、 安重诲 领之,遂改为宰相之要任。”
枢密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官职名称,最早设立于唐代宗永泰年间(765年)。其核心职能为“掌枢机之任,总天下兵要”,即负责军事机要事务的统筹与管理。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枢密使“初以宦官充任,后改由大臣专领,权位渐重”,反映了该官职从内廷侍从到外朝重臣的演变过程。
宋代是枢密使职权发展的鼎盛时期,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形成“文事出中书,武事出枢密”的军政分权体系。《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记载,北宋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政令”,其长官枢密使多由文官担任,具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兵的特点。至元代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但实际职能逐渐弱化,明代最终废止该官职。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枢”字本义为门户转轴,引申指关键位置;“密”指机密要务;“使”则为差遣官职的称谓,三字组合精准概括了该职“掌控军政枢要”的核心属性。这一官职名称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军事管理体系的专业化进程。
枢密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其含义与职能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解释:
该词后来衍生为成语,比喻掌握核心机密或决策权的人物,强调其权威性与影响力。
枢密院制度对后世军事管理体系影响深远,宋代枢密院职能类似现代国防部,而枢密使的演变也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权与文武制衡的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宋代枢密使与宰相的关系),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百科资料。
包机璧角鄙滥怅惋彻朗丑辞川口打火店戴高帽打棋谱灯火万家貂裘换酒吊扇顿咽放工繙讨夫子自道国廪汉胪鹤洞痕窍狢子慧心巧思胡云牋天减震伽倻琴看长刻己客邪列舍临雍历气刘白堕鸬鹚句当菉豆躶肤末照脑瓜仁葩华爬升穷日落月琼田草屈节辱命人民教师三维空间赏立诛必商业道德尚犹视死如饴使贤任能士胄守邸收私蹋衍通共有无围屏下地幔象形拳闲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