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r] 恐怕;恐慌
(1).恐懼。《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此天以君授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諸人徒見 操 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 許志行 《師弟》:“這恐懾的念頭便常常盤據在他的小心裡,使他不得一些快樂。”
(2).威脅懾伏。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
“恐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ǒng shè(注音:ㄎㄨㄥˇ ㄕㄜˋ),其含義可從兩方面詳細解釋:
恐懼、恐慌
指因外界壓力或威脅産生的畏懼心理。例如《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提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描述衆人因曹操軍隊數量龐大而心生恐慌。現代文學中,許志行《師弟》也寫道:“這恐懾的念頭盤據在他的心裡”,進一步體現内心的不安。
威脅懾伏
指通過威吓使他人屈服。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中強調,應學習古人的剛毅正直,做到“不可恐懾”,即不被外力威脅動搖。這一用法強調以威懾手段達成控制。
該詞既可表達主觀的恐懼情緒,也可指客觀的威懾行為,需結合語境理解。相關例證多出自古籍,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
恐懾(kǒng sh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恐”和“懾”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恐(心):部首為“心”,總筆畫數為7。
懾(心):部首為“心”,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恐懾”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采蘩》中。在古代,這個詞的意思是害怕、驚恐的感覺。
繁體:
“恐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恐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将“恐懾”寫作“恐懾”,部分由于字形演變,部分由于繁簡體等原因。
例句:
1. 他的野蠻行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恐懾。
2. 看到那巨大的怪物,我不由得感到一陣恐懾。
組詞:
恐怖、恐懼、恐吓、恐慌、懾服、懾人。
近義詞:
驚恐、害怕、畏懼、膽怯。
反義詞:
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