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屬詞比事 ”。連綴文辭,排比史事。後亦泛指撰文記事。《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魏書·高祐傳》:“至若 左氏 ,屬詞比事,兩緻并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太平廣記》卷二二六引 唐 顔師古 《大業拾遺記·觀文殿》:“屬辭比事,條貫有序。” 清 龔自珍 《語錄》:“七十子之徒, 周 末 漢 初,去聖人則近矣,彼其徒之識道理,與屬詞比事,或尚不及後之大賢也。”
“屬辭比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zhǔ cí bǐ s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原指通過連綴文辭、排比史實來記載曆史,後泛指撰文記事或寫作時對材料的組織與排比。例如《禮記·經解》中提到:“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說明其與曆史記載的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經解》或唐代史學著作。
《屬辭比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比較次要的事物,間接地說明主要的事物。通常用來形容言辭巧妙地表達意思。
《屬辭比事》由三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屬、辭和事。其中屬的部首是屍,辭的部首是辛,事的部首是口。
屬的筆畫數為11畫,辭的筆畫數為8畫,事的筆畫數為7畫。
《屬辭比事》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九年》中:“身嘗上病于請薄于蔡鄭屬辭比事以戮民也。”意為哀公患病時,他以民間流行的比喻來掩飾出征蔡鄭的真正目的。
《屬辭比事》的繁體寫法為「屬辭比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屬、辭、事的字形有些差異,但整體意思和現代沒有太大區别。
例如,一位演講者可能會使用精巧的比喻,通過次要的事物來解釋一個複雜的概念,這就是屬辭比事的運用。
組詞:屬實、屬意、辭章、事實
近義詞:比喻、類推、舉例
反義詞:直言、直白、明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