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屬辭比事的意思、屬辭比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屬辭比事的解釋

亦作“ 屬詞比事 ”。連綴文辭,排比史事。後亦泛指撰文記事。《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魏書·高祐傳》:“至若 左氏 ,屬詞比事,兩緻并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太平廣記》卷二二六引 唐 顔師古 《大業拾遺記·觀文殿》:“屬辭比事,條貫有序。” 清 龔自珍 《語錄》:“七十子之徒, 周 末 漢 初,去聖人則近矣,彼其徒之識道理,與屬詞比事,或尚不及後之大賢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屬辭比事"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史學與文論概念,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對文辭的精心連綴和對史事的嚴謹編排,以含蓄精微的方式表達褒貶深意。具體釋義如下:


一、本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屬(zhǔ)辭:指連綴、組織文辭,要求語言精煉嚴謹。《禮記·經解》載:"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強調《春秋》通過措辭體現微言大義。
    • 比事:指排比、歸類史事,按時間或邏輯順序編排事件。唐代孔穎達疏:"比次褒貶之事"(《禮記正義》),突顯史事的系統性關聯。
  2. 深層内涵

    該詞概括了《春秋》筆法的核心:

    • 寓論斷于叙事:如"鄭伯克段于鄢"(《左傳·隱公元年》),"克"字暗諷兄弟相殘,體現"一字褒貶"的修辭藝術。
    • 史義與文辭統一: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稱此為"史家要旨",主張文辭服務于史實評判。

二、曆史淵源與權威闡釋

  1. 經典出處

    首見于《禮記·經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指出其核心是"通過文辭與史事的配合傳達秩序與深意"(中華書局《禮記譯注》)。

  2. 曆代注疏

    • 孔子:開創"春秋筆法",如《史記·孔子世家》載"筆則筆,削則削",删改字詞以寓褒貶。
    • 杜預:在《春秋左氏傳序》中解析"微而顯,婉而成章"的屬辭原則。
    • 劉知幾:《史通·叙事》強調"省字約文,事溢于句外",呼應"屬辭"的精煉性。

三、現代學術界定

  1. 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連綴文辭,排比史事。指史家謹嚴的記事筆法。"(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古代漢語詞典》釋為:"組織文辭,編排史事。特指《春秋》筆法。"(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2. 學術延伸

    現代學者認為其不僅是史法,更是一種叙事策略。如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指出,此法通過"選擇與排列"傳遞曆史評判,影響後世紀事本末體等體裁。


四、應用與影響

  1. 史學傳統

    從《春秋》到《資治通鑒》,"屬辭比事"成為史書編纂準則。司馬光"叙一事而參驗他書"(《進資治通鑒表》),即"比事"的實踐。

  2. 文學意義

    拓展至文學創作,如劉勰《文心雕龍·史傳》主張"辭宗丘明,直歸南董",強調文辭與史實的統一性。


主要參考文獻

  1. 《禮記·經解》(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孔穎達《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華書局)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屬辭比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zhǔ cí bǐ s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1.基本含義

原指通過連綴文辭、排比史實來記載曆史,後泛指撰文記事或寫作時對材料的組織與排比。例如《禮記·經解》中提到:“屬辭比事,《春秋》教也”,說明其與曆史記載的關聯。

2.演變與擴展

3.使用場景

4.相關辨析

5.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禮記·經解》或唐代史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北狄擘牋不上台面赤帝沖風冒雨雠訟窗紗麤丑登禅點穿定稾二十八星放沉烽警趕跑更名珪符鬼社故年瞽談海沂浩闊和璧慌亂胡椒酒護套将家家無擔石結款靜淵絶壁角色看落匡惡蝰蛇牢讓戀人莅臨漏窗辂軨旅幕尨亂妙語連珠匿形霓袖貧措大悭貪窮該三紙無驢蛇窦升歌神羊兒十八子兒噬食守慎水樂無所不能吳餘鲙陿薄獻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