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袖。也借指歌伎舞女。 唐 李商隱 《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濃藹深霓袖,色映琅玕中。” 馮浩 箋注:“琅玕,謂竹也,色與青霓之衣相映。與 杜 詩‘翠袖倚修竹’相似。” 後蜀 毛熙震 《女冠子》詞:“翠鬟冠玉葉,霓袖捧瑤琴。” 宋 張先 《禦街行》詞:“數聲蘆葉,兩行霓袖,幾處成離宴。”
“霓袖”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ní xiù,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霓”指大氣中與虹相伴的一種光現象,顔色排列與虹相反(紅色在内,紫色在外),常用來形容絢麗色彩;“袖”即衣袖。組合後,“霓袖”字面意為彩色的衣袖。
在古代詩詞中,“霓袖”常作為借代手法,用于指代身着彩衣的歌伎舞女。例如:
該詞通過色彩與服飾的關聯,既描摹了歌舞場景的視覺美感,也隱含了對樂伎群體的藝術化指代。其意象常見于唐宋詩詞,與“翠袖”“紅袖”等詞類似,均通過局部特征代指人物整體。
注:以上解析綜合參考了《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以及李商隱、毛熙震等詩詞用例。
霓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雨(146)
筆畫:雨(8)+袖(10)
《霓袖》一詞最早見于《茶經》一書,用來形容茶葉在品泡之後的狀态。後來逐漸擴展到形容綢、錦、緞等材質制成的袖子的顔色絢麗多彩和華麗的外觀。
霓袖的繁體字為「霓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至于霓袖,雖然沒有詳細記錄,但可以推測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1. 她身穿一件霓袖,亮麗的色彩映襯着她的容顔。
2. 這種綢緞制成的衣裳,袖口繡着金絲,華麗非凡,仿佛一對霓袖般美麗。
霓裳、霓履、霓旌、霓裳羽衣曲
丹袍、錦袍、錦緞、錦繡、錦衣華服
素袖、樸素、樸實、簡約、素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