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陡峭的山壁。
陡峭的山壁。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石門最高頂》詩:“晨策尋絶壁,夕息在山栖。”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漾水》:“ 漢水 又東南逕 瞿堆 西,又屈逕 瞿堆 南,絶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覆唾壺。” 宋 蘇轼 《石鐘山記》:“至莫夜月明,獨與 邁 乘小舟至絶壁下。” 魏巍 《壯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時而有開花的山谷,時而有歌唱的溪水,但卻不是沒有懸崖、絕壁,不是沒有惡獸、風險。”
“絶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絶壁”原指極為陡峭、無法攀援的山崖或峭壁,常見于自然景觀描述。例如蘇轼《石鐘山記》中“至絶壁下”即描繪了險峻的山勢。
字面含義
由“絕”(陡峭、難以逾越)和“壁”(山崖)組成,強調地形的垂直險峻性。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描述“絕壁峭峙,孤險雲高”。
比喻意義
引申為難以克服的困難或挑戰,例如魏巍在作品中用“懸崖絕壁”象征人生困境。
現代網絡用語中,“絕壁”諧音“絕逼”,表示“絕對”“肯定”(如“絕壁是真愛”),或感歎“太棒了”(如“絕壁了”)。
“絶壁”既有自然地理的實指意義,又包含文學隱喻和網絡新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可參考《水經注》《蘇轼文集》等來源。
絶壁(jué bì)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地勢極其陡峭的山崖。它常常用來形容山脈或峽谷中垂直的岩壁,險峻而高聳。
絶壁的拆分部首是糸(纟)和土,分别代表了幾何形狀和土地。它有19個筆畫。
絶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漢字辭典中。現代标準簡體字為“絕壁”,而繁體字為“絶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以絶壁為例,古代可能會将糸寫作糹,土寫作士,因此在古代可以寫作“糹士”。
1. 在這座山谷中,有一座絕壁直插雲霄,令人望而生畏。
2. 他勇敢地攀登絶壁,最終成功到達山頂。
組詞:陡峭、崖壁、懸崖
近義詞:險峻、峻峭、陡峻
反義詞:平緩、平坦、平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