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和氏璧 ”。
“和璧”是“和氏璧”的簡稱,指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珍貴璞玉,後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傳世寶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和璧即“和氏璧”,源自楚國卞和獻玉的典故。據記載,卞和先後兩次将未經雕琢的璞玉獻給楚王,雖被誤認為欺君而受刑,但最終驗證為稀世美玉,遂以“和氏璧”命名。
曆史典故與文化意義
和氏璧因“完璧歸趙”的典故廣為人知,成為誠信與珍寶的象征。戰國時期,蔺相如曾攜和氏璧出使秦國,智鬥秦王保全玉璧,這一故事被載入《史記》,進一步提升了其文化價值。
“璧”的含義解析
“璧”指古代圓形扁平、中間有孔的玉器,常用于祭祀、禮儀或裝飾。其形制象征天圓地方中的“天”,具有禮制與美學雙重意義。
文學與語言應用
在文學中,“和璧”常比喻極珍貴的事物或人才,如曹丕《與鐘大理書》提到“和璧入秦,相如抗節”。現代成語“和璧隋珠”也用以形容無價之寶。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事件或字形演變,可參考《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及《說文解字》等典籍。
《和璧》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部分組成,其中“和”是部首,在字典中屬于“口”部,表示嘴巴的意思。它的拼音為“hé”。而“璧”是另一個字,它的部首是“玉”,表示玉石的意思,拼音為“bì”。合起來,“和璧”指的是将兩塊玉石拼合在一起。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和璧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玉石拼合工藝,常用于制作豪華珠寶和玉器。它是一種象征着美好和諧的象征物,常被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睦與團結。
在繁體中文中,和璧的寫法與簡體中文基本一緻,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寫“和”的方法有多種。早期的寫法是用“禾”加上“口”作為表示。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變化,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和璧”的例句:
1. 他們之間和璧的合作,帶來了繁榮和進步。
2. 友誼是和璧相連的紐帶。
3. 這次和璧之約将成為兩國友好關系的新裡程碑。
組詞:和睦、和諧、和平、和藹、和樂
近義詞:團結、友好、親善
反義詞:不和、分裂、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