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属辞比事的意思、属辞比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属辞比事的解释

亦作“ 属词比事 ”。连缀文辞,排比史事。后亦泛指撰文记事。《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魏书·高祐传》:“至若 左氏 ,属词比事,两致并书,可谓存史意,而非全史体。”《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属辞比事,条贯有序。” 清 龚自珍 《语录》:“七十子之徒, 周 末 汉 初,去圣人则近矣,彼其徒之识道理,与属词比事,或尚不及后之大贤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属辞比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与文论概念,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对文辞的精心连缀和对史事的严谨编排,以含蓄精微的方式表达褒贬深意。具体释义如下:


一、本义解析

  1. 字面构成

    • 属(zhǔ)辞:指连缀、组织文辞,要求语言精炼严谨。《礼记·经解》载:"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强调《春秋》通过措辞体现微言大义。
    • 比事:指排比、归类史事,按时间或逻辑顺序编排事件。唐代孔颖达疏:"比次褒贬之事"(《礼记正义》),突显史事的系统性关联。
  2. 深层内涵

    该词概括了《春秋》笔法的核心:

    • 寓论断于叙事:如"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克"字暗讽兄弟相残,体现"一字褒贬"的修辞艺术。
    • 史义与文辞统一: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称此为"史家要旨",主张文辞服务于史实评判。

二、历史渊源与权威阐释

  1. 经典出处

    首见于《礼记·经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指出其核心是"通过文辞与史事的配合传达秩序与深意"(中华书局《礼记译注》)。

  2. 历代注疏

    • 孔子:开创"春秋笔法",如《史记·孔子世家》载"笔则笔,削则削",删改字词以寓褒贬。
    • 杜预:在《春秋左氏传序》中解析"微而显,婉而成章"的属辞原则。
    • 刘知几:《史通·叙事》强调"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呼应"属辞"的精炼性。

三、现代学术界定

  1. 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连缀文辞,排比史事。指史家谨严的记事笔法。"(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古代汉语词典》释为:"组织文辞,编排史事。特指《春秋》笔法。"(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2. 学术延伸

    现代学者认为其不仅是史法,更是一种叙事策略。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指出,此法通过"选择与排列"传递历史评判,影响后世纪事本末体等体裁。


四、应用与影响

  1. 史学传统

    从《春秋》到《资治通鉴》,"属辞比事"成为史书编纂准则。司马光"叙一事而参验他书"(《进资治通鉴表》),即"比事"的实践。

  2. 文学意义

    拓展至文学创作,如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主张"辞宗丘明,直归南董",强调文辞与史实的统一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礼记·经解》(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属辞比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zhǔ cí bǐ sh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1.基本含义

原指通过连缀文辞、排比史实来记载历史,后泛指撰文记事或写作时对材料的组织与排比。例如《礼记·经解》中提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说明其与历史记载的关联。

2.演变与扩展

3.使用场景

4.相关辨析

5.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礼记·经解》或唐代史学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碍断黯约白桵傍绝帮主般湼盘保持八抬大轿变子波澜壮阔搏牛之虻不遑启处常宗趁取尺波倒盘蠹国嚼民飞觞走斝给园海水不可斗量鹤寒涸坚华贯黄纁监牒简固间接蹇仄奸贼假情噤口捲舌救正巨浸均心劳攘陵颓鲁册目标程序拗捩偏断前虑跷怪请火穷蛋秋卷髯孙擅国生像失错事上双环头达偷寒送暖侻顺惘然王制五明扇象鞮相为命仙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