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勘鞫的意思、勘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勘鞫的解釋

亦作“ 勘鞠 ”。審訊。《舊唐書·韋思謙傳》:“皆謂勘鞫得情,是其實犯,雖欲寬捨,其如法何?” 宋 範仲淹 《奏雪滕宗諒張元》:“ 宗諒 雖已行勘鞫,必能辯明虛實。” 宋 司馬光 《乞令監司州縣各舉按所部官吏白劄子》:“即挾情按察,不以公者,侯勘鞠見實,自依常法。”《清史稿·貝子品級允禔傳》:“未幾, 福全 師還,命諸王大臣勘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勘鞫”是一個古代司法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拼音與釋義
    拼音為 (kān jū)(注音:ㄎㄢ ㄐㄩ),意為“審訊”。其異體字為“勘鞠”。

  2. 曆史用例與引證

    • 唐代《舊唐書·韋思謙傳》記載:“皆謂勘鞫得情,是其實犯”,表明勘鞫用于案件審理中查證事實。
    • 宋代範仲淹在奏折中提到“宗諒雖已行勘鞫”,說明宋代司法實踐中仍沿用此詞。
    • 司馬光則強調勘鞠需公正,若挾私按察則需依法處理。
  3. 綜合釋義
    該詞專指古代官吏對案件的調查、審訊過程,帶有法律程式嚴謹性,且從唐代至清代(如《清史稿》用例)均有使用記錄,體現其曆史延續性。

勘鞫是古代司法體系中核心的審訊環節,需結合證據與法律條文進行判定,常見于曆史文獻對案件的描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宋史》等原始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勘鞫——一個多義的詞彙

勘鞫(kān qū)是一個含有多個意義的漢字詞彙。它的拆分部首是開心,口旁,從上到下依次排列。勘鞫的總筆畫數為16畫。

勘鞫一詞源于古代法律用語。在古代,勘是指審查調查的意思,鞫是指審訊的意思。所以,勘鞫這個詞彙在原始意義上指的是審查和審訊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勘鞫是以「闞鞿」的形式出現。繁體字中一般保留了古漢字的形态和結構,更加貼近了古代漢字的書寫風格。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勘鞫的結構略有不同。勘字的上半部分為開心,下半部分為并列的二個目字,表示審查的動作;鞫字的頂部為口字旁,底部為并列的二個馬字,表示審訊的動作。

以下是幾個關于勘鞫的例句:

1. 檢察官正在勘鞫案件的細節。

2. 警察将嫌疑犯帶到警局,準備對其進行勘鞫。

組詞:

勘察、勘探、勘誤。

近義詞:

審查、審察、調查。

反義詞:

相信、采信、讓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