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卻望”。回頭遠看。 唐 杜甫 《暫如臨邑率爾成興》詩:“暫遊阻詞伯,卻望懷 青關 。” 唐 盧綸 《長安春望》詩:“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 宋 蘇轼 《興龍節集英殿宴教坊詞·放女童隊》:“龍樓卻望,鼉鼓屢催,再拜天階,相将好去。”
“卻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指回頭遠看的動作,常見于古典詩文。例如唐代杜甫《暫如臨邑率爾成興》中“卻望懷青關”,以及盧綸《長安春望》“卻望千門草色閒”,均描繪了回首遠眺的場景。
字義解析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文學作品中,尤其是詩詞,如蘇轼《興龍節集英殿宴教坊詞》的“龍樓卻望”,通過動作描寫烘托情感或場景氛圍。
注意誤區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不滿足現狀的成語”,可能與字形相近的其他詞彙混淆,需結合權威文獻确認。
若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杜甫、盧綸的詩集原文。
卻望(què w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卩(topo部)和望(月部)。共有十四畫。
卩(topo部)拆分為犬和㐆兩個部分,占三畫。
望(月部)拆分為月、王和方三個部分,占十一個畫。
卻望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轉身别看,也指遲戀”。
繁體字為「卻望」。
在古代的漢字書法中,卻望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的形狀和結構是相似的,如今考古發現的青銅器字形和金文中也能看到卻望字的影子。
1. 他望塵莫及,隻能卻望。
2. 在他面前,她卻望而生畏。
卻步、卻之不恭、卻病、卻登、卻絕、卻老、卻掃、卻謝、卻迹、卻金下馬、卻覽、卻令、卻說、卻與、卻似、卻嗔、卻疑、卻責、卻羞、卻步不前
背望、避望、躲開、轉身
面望、直視、正視、眺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