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防御的器械。《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子 目夷 復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於是归,设守械而守国。”
“守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ǒu xiè,其核心含义是用于防御的器械。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的记载:
“公子目夷復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於是归,设守械而守国。”
此例中,“守械”指为抵御外敌而设置的防御工事或武器。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军事或历史文献中,描述城池、关隘的防御设施,强调其被动防护功能,而非主动进攻属性。
近义词与关联词
总结来看,“守械”是一个具有明确历史背景的词汇,需结合古代军事语境理解其具体形态与作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公羊传》原文或相关古籍注解。
《守械》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保管、守护工具或器械。守指守卫、保护,械指工具、器械,因此守械表示对工具或器械的保护与守护。
以《守械》为例,它的拆分部首为宀和木,其中宀位于最上部分,木位于左边部分。根据拆分出的部首,可以知道这个词与“宅”、“宇”等相关。
至于笔画,它的拼写中,宀部分占据了2个笔画,而木部分则占据了4个笔画。
《守械》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形成过程。其中,“守”字的起源较为明确,它最早是古代文化中关于守卫、保护之意的标志。而“械”字则表示器械、工具。
《守械》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守械」,使用了更多的笔画与复杂的结构。
《守械》这个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形状与书写方式在演变过程中有所改变。然而,它依然可以被辨认出来。
1. 他是一个非常懂得守械的匠人。
2. 他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守械。
守械柜、守械师、守械员、守械工
保护、保管、守卫
损坏、破坏、丢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