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的意思、守中的详细解释
守中的解释
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纯甫 注:“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云笈七籤》卷十:“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晓知天地人物所从出,不能知道之根源变化所由缘。”
词语分解
- 守的解释 守 ǒ 保持,卫护:守成(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御。守身(爱护自身,保持自己的品节)。守节。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规。 看管:看守。守护。 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 中的解释 中 ō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中。中原。中华。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专业解析
“守中”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一、核心字义与基本含义
- “守”:本义为“守卫”、“保持”、“遵循”。《说文解字》释为“守官也”,引申为持守、坚守某种原则、状态或位置。
- “中”:本义为“中心”、“内部”,引申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符合规范”的状态,常代表平衡、和谐、正道。
- “守中”字面义:即持守中正之道,保持内心的虚静与平衡,不偏执一端。它强调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和对外在纷扰的超越。
二、哲学与思想内涵(主要源于道家)
“守中”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阐释源自道家思想,尤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
- 虚静无为:老子提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此处的“中”指“冲”,即空虚、虚静的状态。“守中”意指持守内心的虚静无为,避免过度作为(多言)、智巧和欲望的干扰,顺应自然之道。这是道家修养的核心方法(参见《道德经》第五章)。
- 持守中道:在更广泛的哲学层面,“守中”也蕴含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的含义。它要求避免极端,保持适度与和谐,与儒家“中庸”思想有相通之处,但道家更侧重于内在心性的虚静(参见《庄子》相关心性修养论述)。
三、文学与文化应用
在文学批评和文化语境中,“守中”也指:
- 文风与表达:指文辞表达得当,内容充实而不虚浮,形式适中而不偏激。刘勰《文心雕龙》强调“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提倡自然流露,反对刻意雕琢,可视为“守中”在创作论上的体现(参见《文心雕龙·神思》)。
- 处世态度:指为人处世保持平和、稳重、不露锋芒的态度,避免过度张扬或消极退缩,寻求内在的安定与外在的和谐。
“守中”的根本内涵在于持守内心的虚静、平衡与中正之道。它既是道家倡导的修养功夫(虚静无为),也包含了对适度、和谐处世态度的追求(持守中道),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内容与形式的恰当把握。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在修养与外在和谐的高度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守中”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内涵的词语,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
一、哲学思想中的“守中”
-
道家核心概念
源自《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指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以“橐籥”(风箱)为喻,强调虚静中蕴含无穷生命力,动与静的平衡。
扩展解释包括:
- 守心:抵御外界干扰,如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坚定心性;
- 合一:智慧与慈悲、止观等对立面的融合,如“智悲双运”;
- 节制情感:控制七情(喜、怒、哀、乐等),达到“中和”状态,类似儒家的“中庸”但更强调内在寂静。
-
儒家关联
虽非儒家首创,但“守中”与“中庸”有相通之处,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平衡观。儒家强调通过中庸之道实现道德完善。
二、武术技击中的“守中”
在太极拳等武术中,“守中”指:
- 防守中线:保护身体中线(如头部、胸腹等要害),同时攻击对方中线;
- 维持平衡:通过调整重心化解攻击,保持自身稳定。
例如,对方进攻时,稍偏身体化解力道,既守中线又保平衡,伺机反击。
三、其他延伸
- 姓名寓意:作为名字时,“守”象征坚持与守护,“中”代表忠诚或中庸,整体寓意稳重、智慧。
- 修行方法:道教《云笈七签》提到“守中自然之法”,强调对道之本源的体悟。
“守中”既是道家虚静修心的哲学观,也是武术中的实用策略,并与儒家思想存在文化关联。其核心在于动态平衡与内在稳定性的统一。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作梦不断如带藏头伉脑长幼成龙配套澄映愁悲稠浊出水窜谪村斋耽盘夺嫡笃信好学防不及防伏甲寒篁合盘合心混号加惠剪影涧沚嚼齿穿龈交叠齎粮藉寇姬吕库仑雷音两楚列举马颊茅山门尹靡衣偷食宁子俳调破家五鬼普速速欠帐气闷寝格穷酸穷辙乳雏入肩上戮申句拾尘爽信刷照太康体特赦僮谣瓦鼓晚米微命毋类象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