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誓的意思、受誓的详细解释
受誓的解释
谓祭祀之前,先申儆戒。《唐律疏议·职制·大祀不预申期》“受誓诫” 元 王元亮 释文:“受誓,谓未行祭祀,先申儆戒也。自太子诸王皆受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帝谓辅臣曰:‘百官三日受誓,礼当然邪?’”
词语分解
- 受的解释 受 ò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权。受托。受降。受益。受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受教。受领。受聘。受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劳累)。 遭
- 誓的解释 誓 ì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誓师。誓词。誓愿。誓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誓。宣誓。立誓。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受誓"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典籍用法两方面来理解:
-
字义解析:
- 受: 本义为“接受”、“承受”。《说文解字》释为“相付也”,指一方给予,另一方接纳。引申有“遭受”、“容纳”、“继承”等义。
- 誓: 本义为“约束”、“告诫”。《说文解字》释为“约束也”。指用言语(尤其是庄严的言语)来约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即“发誓”、“立誓”、“盟誓”。
-
“受誓”的合义:
- 接受约束或誓言: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指某人接受(受)了某种誓言、誓约(誓)的约束。这意味着该人同意遵守誓言中规定的条款或承诺,并愿意承担违背誓言的后果。
- 承受誓言的效力/后果: 更深一层,也指承受(受)因誓言而产生的责任、义务,或者因违背誓言而可能招致的惩罚(即誓言本身的效力或后果)。
-
典籍中的体现:
- 该词在古代文献,尤其是涉及盟约、法律、宗教戒律或严肃承诺的语境中出现。例如,在描述古代盟会、接受官职任命(需发誓效忠)、加入特定团体(需遵守戒律誓言)或做出重大承诺时,参与者需要“受誓”,即正式接受并承诺遵守相关的誓言条款。
- 例如,在《周礼》等涉及古代礼制、官制的典籍中,官员上任或参与特定仪式时,常有“受誓”的环节,表示接受职责和约束。
“受誓”意指接受并承诺遵守某种誓言或约束,同时也隐含着承受该誓言所带来的责任、义务或后果。它是一个强调正式、庄严地接纳并受制于某种语言契约的动词。
引用参考:
- 字义解析主要依据古代权威字书:
- 许慎. 《说文解字》. (解释“受”、“誓”的本义)
- 古代经史典籍中关于盟誓、礼制的记载。(体现“受誓”的用法)
- 由于“受誓”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用,主要作为古语词理解,其解释综合参考了古汉语词典的释义和古代文献的用例。现代权威的《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大型辞书均收录该词条并作类似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受誓”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区别,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礼仪中的含义(主流解释)
指在祭祀等重要仪式前,通过申明戒律、儆戒参与者来规范行为。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
- 祭祀前的儆戒:如《唐律疏议》提到“未行祭祀,先申儆戒”,皇室成员及百官需提前接受告诫。
- 礼仪规范:宋代文献《续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曾询问“百官三日受誓”是否符合礼制,说明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二、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接受他人的誓言或承诺”,强调对诺言的认可与约束,常用于人际交往或正式承诺场景。
使用场景对比
场景类型 |
古代用法 |
现代用法 |
核心意义 |
祭祀前的纪律申明 |
接受承诺或监督 |
典型文献 |
《唐律疏议》《续资治通鉴》 |
现代成语词典 |
适用对象 |
皇室、官员 |
个人、团体 |
补充说明
需注意语境差异:古代文献中“受誓”多与礼仪相关,而现代用法偏向抽象化的承诺接受。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爱鹤失众拔济板桩暴虎辩覆豍豆鼻嚏不拜蟾辉朝侍陈耕辰汉淳慤刺填啖饭处蟷蜋躭荒隄障断层锻练度法敦释烦茹孤恩负义贵宠硅胶海徼衡水胡里胡涂获隽公车监观椒花雨精专狂剧连衍嵺廓妙墨名学墨楮脑瓢儿逆呵暖暖铺张抢墒钱眼清旭情至意尽肉鳍慎初私文汤厨祧迁庭轩体要纬途五笔画无漏果闲迈小污洗兵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