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誓的意思、受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誓的解释

谓祭祀之前,先申儆戒。《唐律疏议·职制·大祀不预申期》“受誓诫” 元 王元亮 释文:“受誓,谓未行祭祀,先申儆戒也。自太子诸王皆受誓。”《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帝谓辅臣曰:‘百官三日受誓,礼当然邪?’”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受誓”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区别,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礼仪中的含义(主流解释)

指在祭祀等重要仪式前,通过申明戒律、儆戒参与者来规范行为。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

  1. 祭祀前的儆戒:如《唐律疏议》提到“未行祭祀,先申儆戒”,皇室成员及百官需提前接受告诫。
  2. 礼仪规范:宋代文献《续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曾询问“百官三日受誓”是否符合礼制,说明这是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二、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接受他人的誓言或承诺”,强调对诺言的认可与约束,常用于人际交往或正式承诺场景。

使用场景对比

场景类型 古代用法 现代用法
核心意义 祭祀前的纪律申明 接受承诺或监督
典型文献 《唐律疏议》《续资治通鉴》 现代成语词典
适用对象 皇室、官员 个人、团体

补充说明

需注意语境差异:古代文献中“受誓”多与礼仪相关,而现代用法偏向抽象化的承诺接受。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受誓:意义与来源

受誓是一个常见的词汇,指的是接受或宣誓。当一个人受到授权或要承担某项责任时,他或她可能需要向其他人或团体发表正式的承诺和誓言。这个词汇常出现在法律、政治、军事和宗教等领域。

拆分部首和笔画

受誓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口”是左部首,表示与口有关,而“言”则是右部首,表示与言语、语言相关。根据《康熙字典》,受誓的总笔画数为14画。

繁体字

《受誓》的繁体字为「受誓」。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受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口”,右边是“言”,表示与口和言语相关的含义。

例句

1. 他在法庭上受了誓,要正直公正地执法。

2. 公职人员入职前需要进行宪法宣誓,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3. 军人在入伍时需要宣誓忠诚于国家、保卫国土。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宣誓、起誓、发誓、宣讲、交讲、诺言。

近义词:起誓、发誓、宣誓。

反义词:放弃誓言、违背誓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