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譴誡 ”。譴責告戒。《後漢書·皇甫規傳》:“而地震之後,霧氣白濁,日月不光,旱魃為虐,大賊從橫,流血丹野,庶品不安,譴誡累至,殆以姦臣權重之所緻也。”《晉書·元帝紀》:“雷震暴雨,蓋天災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 宋 歐陽修 《論罷修奉先寺等狀》:“ 開寶 、 興國 兩寺塔殿,并皆焚燒蕩盡,足以見天意厭土木之華侈,為陛下惜國力民財,譴戒丁寧,前後非一。”
"譴戒"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較少使用,其含義需從構詞法和古籍用例中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單字本義溯源
譴(qiǎn)
本義為責備、責罰。《說文解字》釋為"谪問也",引申為官吏因過失受貶谪(如《漢書·賈誼傳》"谪譴之科")。《漢語大詞典》注:譴責;責備。
來源:《說文解字注》《漢語大詞典》
戒(jiè)
本義為警戒、防備。《說文》"警也",如"戒嚴""戒心"。引申為警告、勸誡(如《論語》"不戒視成謂之暴")。
來源:《說文解字》《古代漢語詞典》
二、複合詞釋義
"譴戒"屬同義複合結構,強調通過嚴厲的責備使人警醒。其完整釋義為:
譴責并告誡,指以嚴厲的批評促使對方認識錯誤并引以為戒。多用于上級對下級、尊長對晚輩的訓導語境,隱含懲戒意味。
例證:
《後漢書·馬援傳》載光武帝诏書:"嚣(隗嚣)不自安,遂反。朕甚譴戒之。"
此處指帝王對臣屬過失的斥責與警示。
來源:《漢語大字典》《辭源》
三、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該詞與現代漢語"譴責""告誡"含義相近,但更具書面性與曆史色彩。其"懲戒"内涵與"懲前毖後"的訓導邏輯一脈相承,體現了傳統道德教化中"以責促改"的思想。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權威參考依據
“譴戒”是一個書面化較強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譴責并告誡,常用于嚴肅語境中對錯誤行為的批評與警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曆史典籍
多用于描述天災或政治事件中的警示意義。例如:
道德規範
強調對個人或群體錯誤行為的雙重作用:既表達譴責,又傳遞改正的期望,如“譴悟”(通過批評使人醒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相關詞彙(如“譴谪”“刑譴”),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原文或權威詞典。
按擫白毛女巴山虎避伏波浪博物院博縱稱疾從新搭袱豐禨風雷風掃浮蛆改弦易轍幹欄顧闳中黑非洲黃團虎蕩羊群蝴蝶效應回避芔吸獲旌交戛疾疚驚天驚雁矜争決口潰逃理策蠡母陵墓林野路裡彩馬毛蝟磔抹階千變萬狀騎白鹿日圭喪身三婆煞不如蛇杯繩尺攝心食不終味食療爽爽淑景肅函讨面皮童星宛結翫烖溫霁享奠閑迳枭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