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苛嚴急迫。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五》:“天下之貪欲也極矣,惟制其命者可以立反之,制其大命者可以預止之。故有近於鍥急不近人情之所為,而適以符吾道德之用者。”
“锲急”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iè jí,其核心含義為“苛嚴急迫”,主要用于形容政策、行為或态度過于嚴厲且急切。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獻或曆史語境中,例如批評政策過于嚴酷或行為不近人情。如清代侯方域《豫省試策五》提到:“近於鍥急不近人情之所為”,即指用極端手段應對貪欲問題。
部分資料(如)将“锲急”解釋為“勤奮努力”,這可能是與成語“锲而不舍”(比喻堅持不懈)混淆所緻。但根據權威來源(如漢典、古籍引用),該詞并無此義,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籍原文。
《锲急》是指行動迅速果斷,不拖泥帶水的意思。它是由“锲”和“急”兩個字組成。
“锲”字的部首是“金”,總筆畫數是13,拆分成“钅”和“呂”。
“急”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是9。
《锲急》最早出現在《論語·憲問》中:“君子思锲而不怠”,意思是君子要學會持之以恒地去做某件事情。後來,人們逐漸将“思锲而不怠”的“思锲”縮寫為“锲急”,用來形容對待事務的态度和方式。
《锲急》的繁體字為“鍥急”。
在古代,锲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有些古籍中将“钅”寫作“金字旁”,将“呂”寫作“呂字旁”。
1. 他對待工作總是锲急而行,從不拖延。
2. 在困境面前,他展現出了锲急不拔的精神。
3. 他認為锲急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锲而不舍、锲而不踔、锲而不斷、锲而不辍
迅捷、敏捷、麻利、響應迅速
拖沓、磨蹭、慢吞吞、遲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