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于天的意思、受命于天的详细解释
受命于天的解释
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受”论,说他们作帝王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
词语分解
- 受命的解释 ∶接受命令或任务临危受命巴黎天文台台长 勒维烈受命对这次风暴进行调查。;;《风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受天之命自古受命而王 ∶受教公曰:;不幸
- 天的解释 天 ā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天空。天际。天罡(北斗星)。天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天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天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天气。天冷。 季节,时节:冬天。 日,一
专业解析
“受命于天”的汉语词典释义及文化解析
“受命于天”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天命观的核心概念,指统治者或政权接受上天的旨意行使权力,强调政权合法性的神圣来源。以下从语义、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
语义拆解与词典释义
- “受命”意为接受命令或任命,“于天”即“来自上天”。合指个人或群体(尤指帝王)被赋予统治权,且这种权力源于“天”的意志。
- 《古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将其定义为“古代帝王以天命为政权合法性的依据”。
-
历史渊源与经典文献引用
-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描述周文王承天命灭商建周。
- 《诗经·大雅》亦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的记载,进一步强化“天命”与君主权力的绑定关系。
-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提出“天与之,人与之”,将“受命于天”与民心向背结合,形成“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儒家政治观。
-
文化内涵与思想延伸
- 政权合法性象征:古代帝王通过“受命于天”确立统治权威,如秦始皇刻石自称“既受天命”,汉武帝“天人三策”皆依托此理论。
- 道德约束机制:天命观要求统治者“以德配天”,若失德则“天命转移”,为儒家制约君权提供理论依据(参见《春秋繁露·顺命篇》)。
- 文学与民俗影响:衍生出“天命之子”“奉天承运”等词汇,常见于史书、小说及古代建筑(如北京天坛祈年殿匾额)。
引用文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 《尚书·周书》,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
-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2008年
- 《春秋繁露校释》,钟肇鹏校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网络扩展解释
“受命于天”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及背景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解释
- 拼音:shòu mìng yú tiān
- 含义:指古代帝王宣称自己的统治权是上天赋予的,用以巩固政权合法性,属于“君权神授”思想的核心表达。
二、出处与历史背景
-
典籍来源
- 《庄子·内篇》提到“受命于天,唯尧舜独正”,将圣王统治与天命关联,强调自然与权力的统一。
- 《谷梁传》中“臣子大受命于天”进一步强化了天命对君臣关系的解释。
-
历史应用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李斯在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象征皇权正统性。后世帝王亦以玉玺为天命凭证,如“白版皇帝”即指无玺的统治者。
三、使用场景
- 政治宣传:帝王诏书、祭祀仪式中常引用此语,如“朕受命于天,海内咸服”(例句)。
- 文化象征:玉玺、礼器等皇家器物多刻此语,体现权力神圣性。
四、补充关联概念
- “既寿永昌”:常与“受命于天”连用,表达对政权长久昌盛的祈愿(出自传国玉玺全文)。
- 相关著作:郭福祥《受命于天》一书探讨了皇家权力符号与艺术的关系。
五、总结
“受命于天”是古代中国君权合法化的核心理论,通过典籍、器物和政治实践渗透到社会文化中,成为维系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魁匾食鞞鼓茶道称觞上寿愁黪脣腐齿落丛冢大队岱泰蹈儛倒贜登配邸园泛洒翻移丰肌弱骨伏菟观光过官顾身何不纥逻敦佷用黄香扇枕缓火豁出去火后皎察焦雷绞痛矫语眷歆撅子懒妇箴莲步龙挂髦士谬托知己谬妄无稽匿名信排告频带濮达嵌花情趣横生秦腔芍陂神武门矢志不移谈古天翻地覆天历通司稳丕丕武皇五色石小雨习读新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