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倉皇亂逃。《水浒傳》第六九回:“果然百姓扶老挈幼,鼠竄狼奔,都奔 東平府 來。”《英烈傳》第三十回:“誰知智不及此,隻是鼠竄狼奔,那裡擋得住。”亦作“ 鼠攛狼奔 ”。《水浒傳》第六六回:“ 北京 城内百姓黎民一箇箇鼠攛狼奔,一家家神號鬼哭。”
“鼠竄狼奔”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或群體在驚慌中狼狽逃跑的情景,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通過“鼠”(慌亂逃竄)和“狼”(倉皇奔逃)兩種動物的行為,比喻人因恐懼或混亂而四處逃散的狀态,強調動作的急促與無序。
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傳》第六十六回:“此時大名城内百姓黎民,一個個鼠竄狼奔,一家家鬼哭神嚎。”。另一例可見于第六十九回,描述百姓扶老攜幼逃難的場景。
近義詞包括“狼奔鼠竄”(出自明代沈鲸《雙珠記》),兩者含義相近,均描述混亂逃竄。
該成語常用于文學作品或口語中,渲染緊張、混亂的氛圍,如戰争、災難等場景下的群體恐慌行為。
如需更詳細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水浒傳》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
《鼠竄狼奔》這個詞是形容動物的逃亡行為。鼠、狼都是野性強大、敏捷迅猛的動物,當鼠竄狼奔時,往往形容它們在危險來臨時迅速逃離的情景。
《鼠竄狼奔》中的漢字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鼠竄狼奔》這個詞來源于民間,形容動物在逃離危險時的迅速奔逃。
《鼠竄狼奔》的繁體字為「鼠竄狼奔」。
古時候漢字「鼠」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字形基本保持一緻。古時候漢字「竄」以「穵」作為部首,「犬」作為偏旁,「大」則是它的正字。
1. 這隻小老鼠看到人影,立刻鼠竄狼奔,消失在黑暗中。
2. 小偷發現警察正在靠近,他像鼠竄狼奔一樣逃離現場。
鼠竄、狼奔、鼠竄、狼奔逃、竄逃。
鼠竄豺狼、鬼魅竄逃、鳥飛鼠走。
龜縮犬牙、明火執杖、如履平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