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安贫的意思、守道安贫的详细解释
守道安贫的解释
坚守正道,安于贫困。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的话。
词语分解
- 守道的解释 .坚守某种道德规范。《左传·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后汉书·桓帝纪》:“杜絶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 安贫的解释 自甘于贫穷。《后汉书·蔡邕传》:“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唐 许浑 《送王总下第归丹阳》诗:“青芜定没安贫处,黄叶应催献赋诗。”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贫且卧 颜回
专业解析
“守道安贫”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贫困中坚守道德原则的精神。下面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词源和用法,确保内容权威可靠。
一、成语定义
“守道安贫”由“守道”和“安贫”两部分组成:
- 守道:指坚守道德、正道或信仰,源自儒家思想,强调不因外界诱惑而动摇。
- 安贫:指安于贫困生活,不追求物质财富,体现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整体含义是: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道德操守,不为利益所动。这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重义轻利”的理念,常用来形容品德高尚、不为贫穷所困的人。
二、详细解释
-
字面拆解:
- “守”意为守护、坚持;“道”指道德、正道或人生准则。
- “安”表示安心、满足;“贫”指贫困、物质匮乏。
结合起来,成语强调在逆境中保持内心平和,以道德为指引,不因贫穷而丧失原则。
-
引申义:
- 在词典中,它常被解释为一种处世哲学,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述: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本心,避免因贪婪而堕落。
- 词源可追溯至儒家经典,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君子固穷”,意为君子在贫困中仍能坚守道义,这为“守道安贫”提供了思想基础。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体现了安贫乐道的精神。
- 在当代语境,它提醒人们在物质社会中保持精神追求,避免道德沦丧。
三、权威参考
为提升解释的可信度,参考以下权威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典将“守道安贫”定义为“在贫困中坚守道德”,强调其作为成语的文化内涵。来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 汉典网(zdic.net):作为在线汉语词典,汉典网详细解析了该成语的字源和用法,指出它源自古代典籍,并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其教育意义。参考链接:汉典网 - 守道安贫解释
- 《汉语大词典》:这部大型词典收录了“守道安贫”的历史演变,认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常与“安贫乐道”互换使用。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
通过以上解释,可见“守道安贫”不仅是一个语言单位,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适用于教育、文学和日常生活讨论。
网络扩展解释
“守道安贫”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ǒu dào ān pín,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1.字面与深层含义
- 字面分解:由“守道”和“安贫”两部分组成,前者指坚守道德规范,后者指安于贫困生活。
- 深层意义:形容人虽身处贫困,仍能恪守信仰和道德准则,不因环境改变志向。旧时多用于赞扬士大夫在困境中保持节操的品格。
2.出处与用法
- 典籍来源:最早见于《旧唐书·王及善等人传赞》:“守道安贫,怀远当仁。”。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例如:“他一生守道安贫,深受乡邻敬重。”
-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述古代士大夫,强调精神层面的坚守。
3.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 近义成语:
- 安贫乐道:安于贫困并以追求道义为乐。
- 安贫守道:与“守道安贫”结构颠倒,但意义相近,均强调安贫与守德的结合。
- 反义词:如“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等,体现对道德与物质态度的对立。
4.文化背景与启示
- 士大夫精神: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倡导在物质匮乏时仍以道德修养为重。
- 现代意义:可用于形容清廉自守、不为利益所动的人物,具有积极的道德引导作用。
“守道安贫”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强调在逆境中对道德准则的坚持。其核心在于“以道御贫”,即用精神力量超越物质局限,这一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傍明飙焚闭合不良才卜室赤壁之战次春馰颡地震烈度方等房皇发硎拊背扼吭干老子高山滑雪公仆肱支诡恢诂经精舍韩冯函崤黉门监生黄沙徽霍僭赏滥刑骄卒节余径赛静县军牢空亡离旌卖给蛮力曼头煤掌盟缘冥王骈祉戕败千里犹面气结气流清角汽油灯尚玄筲桶生粪事务主义寿山石嗣膺四种桃支竹梯城委属沩仰诬谤杌子祥麟笑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