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子的意思、侍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子的解释

(1).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鄯善 王、 车师 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后汉书·西域传·疏勒国》:“五年, 臣磐 遣侍子与 大宛 莎车 使俱诣闕贡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燕王 遣使入贡於 魏 ,请送侍子。”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五节:“ 西汉 时期, 西域 诸国的贵族子弟多到 长安 ,学 汉 文化。国王的儿子称为侍子,得到朝廷更多的优待。”

(2).可以侍奉双亲的儿子。 唐 于鹄 《送迁客》诗之一:“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 唐 张籍 《寄衣曲》:“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侍子为汉语历史词汇,包含两个主要义项:

一、古代诸侯或属国质子 指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边疆部族首领或藩属国君主派遣至中央朝廷侍奉的子弟,具有人质与外交使节双重性质。此义项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匈奴遣使来献,使中郎将报命,复遣子入侍。”据《汉语大词典》解释,“侍子”制度是古代中央政权维系边疆稳定的政治手段,侍子需长期居留都城,学习中原文化。

二、侍奉父母的儿子 在部分方言与古典文献中,“侍子”可泛称尽孝奉养双亲的儿子。如《辞源》引《南史·孝义传》例证:“(刘瑜)侍母病,昼夜不离侧”,此处“侍子”强调子女亲身照料长辈的行为。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及《后汉书》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侍子”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学语境理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身份
指诸侯国或附属国派遣至中央王朝的质子,通常为王室子弟。这一制度在汉代尤为典型,如《后汉书》记载鄯善、车师等西域十六国曾“遣子入侍”。侍子兼具人质与文化交流的双重作用,通过长期居留学习中原文化,促进藩属关系。例如东汉时期,疏勒国侍子曾与大宛、莎车使者共同朝贡。

二、文学作品中的家庭伦理意象
唐代诗歌中常指“能侍奉父母的儿子”,反映传统孝道观念。如于鹄《送迁客》中“白头无侍子,多病向天涯”,张籍《寄衣曲》描写“高堂姑老无侍子”的孤苦境遇,均通过缺失侍子的场景强化情感表达。

需注意:第一层含义多用于史书典章,第二层则属文学化表达。两类用法均与“侍”字本义“陪从、伺候”(见《汉典》解释)密切相关,但具体指向不同社会关系。

别人正在浏览...

八马巴渝奔牛碧茸璧阴不得其门而入缠头锦城头子路穿入畜聚出圹淳和寸功撮空掉谎断离恶狠法门放番飞铅封册風道熢燧蜂子忿怨覆掌根结盘固公慎公使古里古怪骇突互词拣佛烧香姜桂之性鸠形鹄面极行亢轭科第出身飗飗龙蠖萍剑倾飐勤旧色胆如天色力山程蛇章市令黍苗説家输送田産脱臼王化万众无牵无挂物俗武艺超群相谑销金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