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尸疰的意思、尸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尸疰的解释

同“ 尸疰 ”。《梁书·孝行传·韩怀明》:“年十岁,母患尸疰,每发輒危殆。”


亦作“ 尸注 ”。中医病名。痨瘵病。即肺结核。病程缓慢且相互传染。《南史·徐嗣伯传》:“常有嫗人患滞冷,积年不差。 嗣伯 为之诊曰:‘此尸注也。’”《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灸中恶穴歌》:“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準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尸疰,又称“尸注”,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疾病名称,属于中医“传尸劳”或“劳瘵”(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结核病范畴)的别称。其核心含义指一种具有传染性、迁延不愈、能导致死亡的虚弱性疾病,古人认为其病源与接触死者秽气或遗传有关。

以下从汉语词典及中医典籍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词义与定义: “尸”指尸体,“疰”有灌注、注入之意,引申为传染、注入病邪。“尸疰”合称,意指此病如同尸体的病邪(秽气、毒气)传染或注入活人体内所致。它特指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的疾病,症状复杂多变,最终使人极度消瘦虚弱而亡。《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云:“尸注病者……死后复易傍人,乃至灭门。” 明确指出了其传染性和危害性。

  2.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解释): 传统中医认为,“尸疰”的病因是“尸气”或“尸虫”传染。这种“尸气”被认为源于病死之人,尤其是因“传尸”病而亡者的秽恶之气。健康人若接触死者遗体、沾染其衣物、或与患者密切生活,此“尸气”或“尸虫”便会乘虚而入,侵入人体脏腑(尤其是肺、肾),耗伤气血津液,导致发病。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尸疰鬼疰”方,反映了古人对这类不明原因传染病的认知。

  3. 主要症状: 古代医籍描述“尸疰”症状多样且严重,主要包括:

    • 寒热交作:患者常出现忽冷忽热,类似疟疾但无规律。
    • 沉沉默默: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沉默寡言。
    • 无处不恶:全身多处感觉不适或疼痛,部位不固定。
    • 气喘咳嗽:呼吸急促,咳嗽,常提示病位在肺。
    • 肌肤羸瘦:身体极度消瘦,肌肉消脱。
    • 死后传人:患者死后,其病邪会传染给接触者。这些描述在《诸病源候论》等典籍中有详细记载。
  4. 历史背景与现代认识: “尸疰”是古人对具有传染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肺结核)的一种称谓。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这类疾病死亡率高,且常呈现家族聚集性(古人理解为“灭门”或“复连”),故被蒙上神秘色彩,归因于“尸气”、“鬼邪”。随着医学发展,特别是微生物学的进步,现代医学已明确肺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传播途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均已阐明,“尸疰”作为病名已不再使用,但其描述的症状和传染特点与肺结核高度吻合。研究古代文献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有助于理解古人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

权威引用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尸疰”一词的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主要分为中医学和文学/民俗两种含义:

  1. 中医学定义
    在中医文献中,“尸疰”指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即现代医学中的肺结核(古称痨瘵病)。其特点为病程缓慢、症状复杂,常表现为长期低热、消瘦、咳嗽等,且可通过接触传播。
    例如《梁书·孝行传》记载“母患尸疰,每发辄危殆”,说明该病在古代的致命性。中医认为其属于“五尸”之一,可能伴随邪气致病,甚至导致家族内传播。

  2. 文学/民俗引申义
    在部分辞典中,“尸疰”被解释为人死后灵魂游离的状态,比喻生前无依无靠或死后灵魂无法安息。这类用法多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带有一定迷信色彩。

注意:两种解释的差异源于语境不同,现代使用多指中医范畴的结核病,而文学引申义已较少见。若需进一步区分,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暴繇倍常悖语奔腾摽拂避忌才刚才兼文武畅情长矟鸱甍赤盐刍狗淳古单音词地关递演斗舰敦物敦序繁乱革易公厕寡闇酣沉皓齿朱脣河幅鹤举合笙黄头女真呼尔户房辉石降下郊寰季王距击卢矢緑扇毛巾被名目繁多密排墨卡托牛鱼跑上房青肿散盘傻敦敦设陈说得去説剑透明胶頽怨土石方王鳣慰省未有闲荒衔冤负屈小媳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