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威恩的意思、威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威恩的解釋

(1).聲威和恩澤。《後漢書·鄧訓傳》:“ 鮮卑 聞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後漢書·應奉傳》:“ 延熹 中, 武陵蠻 復寇亂 荊州 ,車騎将軍 馮緄 以 奉 有威恩,為蠻夷所服,上請與俱征。”《資治通鑒·梁元帝承聖三年》:“ 迥 明賞罰,布威恩,綏輯新民,經略未附,華夷懷之。”

(2).猶刑賞。《三國志·魏志·臧洪傳》:“聞弟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威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統治者或上位者同時運用威嚴與恩惠的手段,以達到使人敬畏、感服并歸順的目的。這一概念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剛柔并濟"的治理智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威"

    指威嚴、威力、震懾力,強調通過法律、刑罰或武力使人産生畏懼,從而服從管理。《說文解字》釋"威"為"姑也,從女從戌",引申為尊嚴不可侵犯之勢。

  2. "恩"

    指恩惠、仁愛、寬厚,通過賞賜、關懷或寬容赢得人心,使人感恩依附。《說文解字》稱"恩,惠也",強調施予的善意。

  3. "威恩"并用的深層内涵

    二者結合形成互補的統治策略:

    • "威立則懾,恩行則懷":威嚴确立使人畏懼不敢違逆,恩惠施行則令人感念而自願歸附。
    • 典型用例:多用于描述君主、将領或管理者通過賞罰分明、寬嚴相濟的手段鞏固權威、收服民心(如《後漢書·班超傳》"威恩并行")。

二、權威典籍與文獻例證

  1. 《後漢書·班超傳》

    "寬小過,總大綱……威恩并行。"

    描述班超治理西域時,既以軍紀嚴明震懾諸國,又以懷柔政策寬待歸順者,成為"威恩"實踐的典範。

  2. 《三國志·吳志·周鲂傳》

    "賞善罰惡,威恩并施。"

    強調賞罰制度需兼顧威嚴與恩惠,方能有效控馭人心。

  3. 《辭源》(商務印書館)

    釋"威恩"為:"威嚴與恩惠。指賞罰并施,使人畏服感念。" 此釋義概括了其作為統治術的核心邏輯。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進一步指出其應用場景:"多指在上者以刑賞馭下,恩威兼用。" 凸顯其在傳統政治倫理中的工具性。


三、文化内涵與思想淵源

"威恩"思想植根于中國古典政治哲學:

這一概念至今仍影響管理實踐,如現代管理學中的"胡蘿蔔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理論,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資料

  1. 《後漢書·班超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威恩”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聲威與恩澤的結合
    指通過權威震懾(威)與恩惠感化(恩)兩種手段結合的管理方式,常見于古代治國或治軍策略。例如《後漢書》記載:“鮮卑聞其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體現對外族的威懾與安撫并施。

  2. 刑賞的代稱
    在政治語境中,“威恩”也指刑罰與獎賞的統稱,如《三國志》提到“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強調統治者通過賞罰分明來維持秩序。


二、曆史用例


三、其他延伸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或訪問滬江線上詞典查看權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酣背敵變工表尺箥羅車輪菜持之以恒船到橋頭自會直稻田衣揲貫疊掌釘春盛丁梢丁庸弟媳第一産業鬥形紋耑啓堕局遏滅貳話奉慕拊愛公家人詭求華凈黃農虞夏佳絕解政驚乍乍口大羸兵靈駕靈竅留成榴花天酒流言飛文砢磨戮撻鳴躍民主人士跑龍套朋夥鄱湖挈瓶之知清塵濁水佉盧虱咤日旦色天紗門韶道十日飲時田讨喜歡潼激蛧蜽蚊船現世嘯結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