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剔留秃圞”。圓轉貌。 元 劉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看他兩箇眼,剔留秃魯的。他是箇真賊。” 元 無名氏 《飛刀對箭》第二折:“恰便似煙薰的 子路 ,墨灑就的金剛,橫裡一丈,豎裡一丈,剔留秃魯,不知甚麼模樣!”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二折:“身長一丈,膀闊三停,橫裡五尺,豎裡一丈,剔留秃圞,恰似箇西瓜模樣。”
"剔留秃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記載,現綜合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孤本元明雜劇》等古籍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
剔留秃魯(tī lí tū l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剔留”和“秃魯”。
剔(tī)字的部首是刀,總筆畫數為4。它表示用刀将物體表面的一部分刮除或修整。
留(lí)字的部首是田,總筆畫數為7。它表示将一部分物體保留下來或停留。
秃(tū)字的部首是禾,總筆畫數為7。它表示植物沒有頭部的狀态,即光秃秃的。
魯(lǔ)字的部首是魚,總筆畫數為11。它表示魚類的一種,也可以用來形容豁達和粗犷。
《剔留秃魯》一詞來源于《左傳·昭公三十年》:“剔留秃魯,無征不朝”。在古代,它的寫法是剔寳秃魯。寳是現代漢字中的保,但現在很少使用這個寫法了。
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剔留禿魯。
以下是一些使用《剔留秃魯》的例句:
1. 他剔留秃魯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2. 在這個和善的城市,他顯得有些剔留秃魯。
下面是一些有關《剔留秃魯》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剃頭剔骨、留連忘返、秃頭七連、魯莽魯鈍。
近義詞:粗犷豁達、幹瘦光秃、直爽豪放。
反義詞:秀發蓬松、頭發豐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