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ss stick on goods for sale;wisp of straw marking articles for sale] 旧时物件出卖时插于其上的草秆
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水浒传》
"草标儿"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指插在物品(尤其是待售物品)上作为出售标记的草束或草茎。其详细释义如下:
实物形态
指用几根草或细小的草茎简单捆扎或单根制成的简易标记物,通常呈细长状,便于插在物品表面。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6页,商务印书馆。
核心功能
作为传统民间交易中的标识符号,表示物品“待售”或“可议价”。常见于旧时集市、街头摊贩,尤其在无法直接吆喝或书面标价的场景中使用。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9卷第13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经济符号
在缺乏正规商业标识的背景下,"草标儿"是底层民众(如农民、手艺人)自发形成的交易符号,反映传统小商品经济模式。
来源: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文学象征
古典文学中常见"插草卖身"情节(如《儒林外史》),草标儿成为"被迫典卖"的隐喻,承载社会底层苦难的象征意义。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方言特征
词缀"儿"(儿化音)表明其源于北方方言,尤其在华北、东北地区口语中使用广泛,现代普通话保留该词但使用频率降低。
来源: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北京卷。
语义固化
从具体实物逐渐抽象为"待售标记"的通用概念,衍生出"草标价"(低价急售)等延伸用法。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随着商业规范化,"草标儿"的实物使用已罕见,但作为文化符号仍存在于民俗研究、文学创作及历史影视剧中,用以还原传统市井生活场景。
“草标儿”是旧时中国民间用于标记物品待售的传统标识,具体解释如下:
指插在货物上的草秆或草棍,作为出售的标志。常见于古代集市,尤其在较大件或二手物品(如农具、牲畜)上使用。
随着商业标识规范化,草标儿已退出日常使用,但作为文化符号仍出现在民俗研究及历史题材作品中。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6、9的《水浒传》《儒林外史》具体章节。
熬熬汲汲苞屦本部不传材子称德度功赤方吃小灶池鱼祸此恨绵绵挡口等比数列颠夭丁家艰蹲足多米尼加联邦俄俄发横耍野凡臣凤辇鹤巢云闳言高论阶檐机坊金刻机女畿要罥索腒雉口剗靓仔灵帐流愒吕仙麦斛埋溜子马趴梅雪蒙倛蜢虱妙颜拇阵逆道乱常平乐苑憵朴乾熯穹苍赏心悦目韶光蔱蘠沈实时复输估説梦庶饶丝瓜络特种跳边吐捉祥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