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頑聾的意思、頑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頑聾的解釋

喪失聽覺。比喻暗于事理。 唐 孟郊 《秋懷》詩之十:“習樂莫習聲,習聲多頑聾。”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頑聾”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解釋
    由“頑”(愚鈍、固執)和“聾”(喪失聽覺)組成,本義指喪失聽覺。例如《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耳朵聽不見聲音”。

  2. 比喻義
    引申為對事理不明、固執愚昧,強調心智上的閉塞或對外界信息的漠然。如唐代孟郊《秋懷》詩雲:“習樂莫習聲,習聲多頑聾”,以“頑聾”暗喻人沉迷表象而忽視本質。

  3.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古文,含貶義色彩,如形容人“冥頑不靈”或對勸誡無動于衷。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特定修辭或引用古詩文的場景。

提示:若需更全面的詩詞用例或引申分析,可參考漢典及唐代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頑聾

頑聾是指耳朵聽不見聲音或對聲音不敏感的狀态。它由"頑"和"聾"兩個字組成。

部首分解:

"頑"字的部首是"頁",表示與頭部相關的事物;"聾"字的部首是"耳",表示與耳朵相關的事物。

筆畫分解:

"頑"字共包含10個筆畫,可以拆分為"業"和"丷"兩個部分;"聾"字共包含11個筆畫,可以拆分為"耳"、"甶"和"龍"三個部分。

詞源:

《頑聾》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告子上》一書中,原意為指那些對勸告、勸誡等不聽不從的人。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耳聾的狀态。

繁體形式:

《頑聾》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頑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頑」字和現代寫法相近,變化較小;而「聾」字則有所不同,古代寫法為「耳壽龍」,在"壽"字上面畫一個"耳"字的變形,下面畫一個"龍"字的一部分。

例句:

他已經成了一個頑聾的人,對任何勸告都視而不見。

組詞:

頑固、聾啞、骨聾、假聾

近義詞:

耳聾、失聰

反義詞:

聰明、聆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