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时令。按岁时节令制定的有关农事的政令。《左传·文公六年》:“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汉书·成帝纪》:“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时政,月令也。”
(2).当时的政治措施。《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下》:“举人 牛僧孺 、 李宗閔 、 皇甫湜 深陈时政之失,皆后高第。”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
“时政”一词的含义可从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理解,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解释如下:
岁时农事政令
指按照季节时令制定的农业管理政策,如《左传》中“不告闰朔,弃时政也”,强调根据自然规律安排农事活动。
当代政治措施
指特定时期实行的具体政治决策,如《后汉书》提及“时政平则文德用”,即当时的治理手段。
时事政治简称
指国内外近期发生的政治事件、政策调整及社会动态,例如国家发展规划、国际关系变化等。
核心关注领域
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国家治理层面的议题。
“时政”是动态概念,既包含历史语境中与农时、政令相关的具体措施,也涵盖现代社会中具有时效性的政治经济事件及政策演变。其内涵从古代的“依时施政”原则,逐渐扩展为对当前国家治理和国际局势的观察与分析。
关注意义:了解时政有助于把握社会发展脉络,增强公民政治素养,例如通过政策解读预判经济趋势。
时政一词是由“时”和“政”两个字组成的,指的是与时代和政治有关的事务、政治动态和政治现象。它涉及到国家、政府、领导人、立法、决策等与政治相关的方面。
时政的部首是“日”和“⻏”,分别位于“时”和“政”的左边。其中,“日”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与太阳、时间相关的意思;“⻏”则是一个较为罕见的部首,表示与政治、军事相关的意思。
时有4画,政有9画,共计13画。
“时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的《事类本草》一书中。当时,它用来指称与时局和政治有关的事务。
时政的繁体写法为「時政」。
古时候,“时政”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字形略有差异。
1. 新闻报道了最近的时政动向。
2. 学生们积极参与关注时政话题。
时势、政治、时机、时事、时代、政策、时态、政权
政治、时事、政务
非政治、非时事、非政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