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刀布的意思、刀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刀布的解釋

古代貨币。《管子·國蓄》:“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託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币,以黃金為中币,以刀布為下币。”《荀子·榮辱》:“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餘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 楊倞 注:“刀布,皆錢也。刀取其利,布取其廣。”《史記·平準書論》:“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币興焉。” 司馬貞 索隱:“布者,言貨流布,故《周禮》有二夫之布。《食貨志》貨布首長八分,足支八分。刀者,錢也。《食貨志》有契刀、錯刀,形如刀,長二寸,直五千。以其形如刀,故曰刀,以其利於人也。” 晉 左思 《魏都賦》:“質劑平而交易,刀布貿而無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刀布,又稱“刀币”或“布币”,是中國先秦時期(主要為春秋戰國時代)流通的兩種重要金屬鑄币的總稱。它們不僅是早期貨币形态的代表,更承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制度與社會發展水平。

一、基本釋義

  1. 刀布:特指先秦時期形似刀削(工具)和農具“布”(镈)的青銅鑄币。其中:
    • 刀币:主要流通于齊國、燕國、趙國等地,形狀源自漁獵工具“削刀”,常見類型有齊刀、尖首刀、明刀等。
    • 布币:主要流通于周王室畿内及三晉地區(韓、趙、魏),形狀源自農耕工具“鏟”(古稱“布”或“镈”),按形制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如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等)。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刀布”泛指古代錢币,尤指刀形和鏟形的金屬貨币。

二、形制特征與演變

  1. 刀币形制:刀币整體呈刀形,通常由刀首(環狀或尖狀)、刀身、刀柄和刀環(或稱“錢環”)組成。币面常鑄有地名、币值單位(如“化”)或符號。其大小、重量、銘文風格因國别、時期不同而異。
  2. 布币形制:
    • 空首布:早期形态,銎(空心的柄部)猶存,保留了農具鏟的原始特征,體形較大且厚重。
    • 平首布:晚期形态,銎部消失,演變為扁平實心的币首,整體更輕便,便于攜帶和流通。币面多鑄有地名、币值(如“釿”、“寽”)等文字。 布币的演變體現了貨币從實用工具向純粹交換媒介的轉化過程。

三、曆史背景與流通

刀布主要流通于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末期。其産生與當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商業活動的日益頻繁以及列國紛争割據的政治局面密切相關。不同諸侯國根據自身經濟基礎、地域文化及曆史傳統,鑄造和流通不同形制的刀币或布币,形成了區域性的貨币體系。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刀布等形态各異的貨币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四、文化價值與意義

刀布作為中國古代貨币的早期形态,具有極高的曆史、經濟、文化和藝術價值:

建議查閱《中國錢币大辭典·先秦編》、《中國曆代貨币》等專業書籍或訪問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官方網站的線上藏品數據庫,獲取更詳盡的圖文資料與學術研究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刀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貨币形式,主要流行于先秦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刀布是古代金屬貨币的統稱,常見于春秋戰國時期。其名稱來源于兩種不同形狀的貨币:

2.曆史文獻記載

3.功能與特點

4.相關延伸

晉代左思《魏都賦》中“刀布貿而無筭”一句,描繪了刀布在貿易中的廣泛使用場景。


提示:若需了解刀布的具體形制或考古發現,可進一步查閱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傲逸巴基斯坦鋇餐避風頭兵棱擦磨蒼狼誠心慈烏爨下達典得到等道飯籃撫琴氟塑料耿晶晶工氣廣舄瑰儒滾瓜流水狠心辣手皇澤驕僭禁中頗牧金字牙符可着饋馔梁崩哲萎量力而為裂餅柳州煤面密立根油滴實驗陌生人盤嬉缥缃清明火侵掠瓊崖企業經營權起座阙蝕認殺惹氣耎毳三兵燒燔深峻時裝書空絲竹管弦松花餅踢裡拖落汙卑無患子屋山頭霞杯線抽傀儡襲故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