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間所常用。《管子·宙合》:“鄉有俗,國有法,食飲不同味,衣服異采。世用器械,規矩繩準,稱量數度,品有所成,故曰人不一事。”
(2).處世治事的才能。《北史·崔康傳》:“ 康 弟 習 ,字 貴禮 ,有世用。”《北齊書·封隆之傳》:“弟 延之 ,字 祖業 。少明辯,有世用。”
(3).為世所用。《三國演義》第三五回:“ 水鏡 曰:‘山野閒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勝吾十倍者來助公,公宜訪之。’”
“世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三層解釋:
指人世間所常用的方法或手段,強調適應現實社會的實用策略。該詞由“世”(現實社會)和“用”(應用)組合而成,常用來描述在特定環境中采取的實際措施。
示例:
《管子·宙合》中提到:“世用器械,規矩繩準”,指不同地域和時代有不同的器物規範,需因地制宜。
表示個人在現實社會中處理事務的能力,尤其指具有應對世俗事務的才幹。例如《北史·崔康傳》記載“康弟習,字貴禮,有世用”,即贊揚崔習具備治理事務的才能。
指人或事物被社會所接納和運用。如《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自稱“不堪世用”,表達不願涉足世俗事務的态度。
“世用”一詞涵蓋實用方法、個人才能、社會價值三個維度,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在于強調現實社會的適應性,常見于古典文獻對策略、才能或社會功能的描述。
《世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人們長期以來所適用于世間的事物和行為。以下是關于《世用》的一些細節:
《世用》的拆分部首是一些構成漢字的基本部件,它們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字義。在《世用》中,部首是“一”和“又”。它的總筆畫數是10,分别為“一”(1畫)和“又”(2畫)的相加。
《世用》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涉及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應用範圍。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诂》和《說文解字》等經典著作中,但具體的起源尚不明确。
《世用》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世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世用》的形狀可能會與現代稍有不同。由于漢字的發展和演變,一些細節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說,《世用》的意義和寫法在古代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世用》這個詞的例句:
《世用》可以通過與其他詞語組合來構成新的詞組,例如:
與《世用》具有相似或相關意義的詞語有:
與《世用》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