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拾遗的意思、拾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拾遗的解释

(1) [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2) [make good omissions]∶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拾遗补阙

详细解释

(1).拾取他人的失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唐 孟郊 《饥雪吟》:“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遣求》:“化治街衢不拾遗,几兴 鲁 国欲倾 齐 。”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一:“陇首餘餱粮,道路无拾遗。”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 秦 如鸿毛,取 楚 若拾遗,此 高明 所以亡敌於天下也。” 颜师古 注:“拾遗,言其易也。”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圣人脩备以待时,是以正天下如拾遗。” 宋 司马光 《乞罢刺陕西义勇第四札子》:“ 太宗 取两 浙 ,克 河 东,一统天下,若振槁拾遗。”

(3).采录遗逸的事迹。《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南齐书·礼志上》:“ 吴 则太史令 丁孚 拾遗 汉 事, 蜀 则 孟光 、 许慈 草建众典。”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这篇一发表,我的剪存材料,可以废去不少,唯有一篇,不忍听其湮没,爰附录于后,作为拾遗云。”

(4).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后汉书·胡广传》:“臣职在拾遗,忧深责重,是以焦心,冒昧陈闻。”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北史·外戚传·贺讷》:“詔 泥 与 元浑 等八人拾遗左右。”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君方簪笔入 承明 ,努力拾遗供侍从。”

(5).官名。 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宋 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拾遗”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综合各权威来源,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基本含义

  1. 拾取他人遗失物
    指捡取他人丢失的物品,常与“路不拾遗”等成语关联,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例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涂(途)不拾遗”。

  2. 补充遗漏内容
    引申为对他人著作、政策等遗漏之处进行补充。如《本草纲目拾遗》是对原书的增补,或“拾遗补阙”指弥补疏漏。


二、引申与比喻义

  1. 比喻轻而易举
    如《汉书·梅福传》中“取楚若拾遗”,形容事情易如反掌。

  2. 匡正过失
    指纠正他人的缺点或错误,如唐代谏官“左拾遗”职责即为指出皇帝政策疏漏。


三、历史官职

  1. 唐代谏官名
    属门下省与中书省,负责监察朝政、荐举人才,相当于古代智囊与监察机构结合体,如杜甫曾任“左拾遗”。

四、应用示例


提示:若需具体古籍原文或官职制度细节,可参考《史记》《汉书》或唐代官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拾遗》的意思

《拾遗》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捡起遗失的物品”或“搜集残缺的资料、文献或知识”。

拆分部首和笔画

《拾遗》这个词的部首是“手”,代表这个词与手相关。它的笔画数是十一画,也就是说,需要画11笔才能书写出这个字。

来源

《拾遗》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它是由“拾”和“遗”两个字合并而成的。

繁体

在繁体字中,拾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拾遗的写法中更加注重笔画的顺序和形状,因此,它的形态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

例句

1. 她在公园里拾遗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古董。

2. 那位学者花费了大量时间拾遗古书,为研究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组词

1. 拾取

2. 拾荒

3. 拾级而上

4. 拾掇

近义词

搜集、收集、找寻

反义词

遗弃、丢弃

别人正在浏览...

败天公白庭包衣种子本家辩明别邸别无出路闭拢不揪不採不言不语草台班愁眉锦喘嘘出幽迁乔次韵辞灶風骨告事寡智韩白寒径阖闭和哥鸿琐火舟护圣瓜进旅进赠稷坛及早款段夔乐来复线陆机雾名不正,言不顺鸟耘彷徉千金一诺峭峻取证取重觞爵时意水鬼硕大无比肃敬素一佗方讨檄天外通草脱孝土市子王义腕头温觉无藏纤枯祆庙火销堕